朱元璋还在挨个说着新的措施:
“允许百姓用农副产品买卖交易,鼓励百姓种果树制果脯,派农官去传授技术。”
“耕牛的事再议,这不是一时半会能养出来的。”
“相关工具可以改善一下……”
大臣们却在心里想着自己的家人:回去可要好好严查,有占田的赶紧还给人家!
还要多送点礼物赔礼道歉,希望不要举报他们!
但是已经迟了。
百姓此次起义为的就是田地,不少百姓直接上告官府,而其中被告的,还有朱元璋的二儿子朱樉。
大臣们被发落了不少,但是天下百姓都看着,朱元璋到底会怎么处置自己的儿子。
朱元璋不知道朱樉荒唐吗?
他知道,并且斥责多次,但是朱樉屡教不改,知道父亲再怎么斥责也不会真对他下毒手,肆无忌惮的在自己封地上作恶。不仅大兴土木工事、劳民伤财,抢占民田,强抢民女,甚至和宠妃在府中以虐人为乐。后来怕自己的恶事被曝光,直接把受害者家族灭门。
原本这些事情朱元璋也
有所耳闻,直到被起义军彻底捅到自己面前,朱元璋知道,自己必须拿出一个态度来。
于是,不缺儿子的朱元璋,溺爱儿子但是更爱江山的朱元璋,选择了牺牲朱樉。
天幕再次到来的前一日,朱樉被朱元璋一杯毒酒赐死,留了个体面全尸。
历史上的朱樉,死于三名老妇人的下毒,因为天幕的出现,还是死于毒酒。他毒害了不少无辜的庶民百姓,轮到他自己,也算是因果报应。
当朱樉“被赐死”
的消息传到民间,紧随着的是被起义军举报抢占民田的大臣和贵族慌慌张张的退还民田,一个比一个积极,一个比一个谦卑,生怕百姓不收后自己人头落地。
在宫中,听到锦衣卫将各地起义军逐渐平息的消息传来,朱元璋眼神幽深。
他冲大家挥了挥手,声音有些无力:“都退下吧。”
看起来如同一位疲惫的普通老人。
大臣们以为,朱元璋是在心痛死去的朱樉。
只有最亲近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知道:父皇是在庆幸,大明的江山保住了。
牺牲一个不成器的儿子,稳住大明江山,这笔交易太划算了。
划算到,或许他们其他儿子,日后都得紧着头皮过日子,谁敢再欺压百姓,朱樉就是他们的下场。
天幕提到了大明的藩王祸害,恐怕比起背叛大明的大臣,朱元璋更恨自己的废物子孙。
现在,他要严管儿孙们,藩王们都得夹着尾巴做封王了。
朱标轻轻咳嗽了一两声,揉了揉不舒适的胸口:奇怪,最近也没天气转凉,怎么总是不舒服呢?
清朝,玄烨正在一边安抚起义的汉人百姓,给汉人分田分耕牛分农具分果树,一边为文字狱翻案,并且立下大清永远不得再发生“文字狱”事件。
当着他的面,官吏一片称赞,但是背后会如何,玄烨知道,定然不是在他面前表现得这样。
但是相信有了未来的八国联军威胁,有了最强大的西方敌人,汉人也顾不上争斗了。
“报刊已经办好了,陛下可要一观?”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献上排版印刷好的报纸,“按照陛下的吩咐,还有对西方文明的介绍,让百姓便于分辨身边的西方人是谁。”
他打开报纸,只见一面是汉语新闻时事,包括最近皇帝给农民分田地分耕牛分果树的消息,相关农业政策,农业技巧,另一面就是关于外国风俗的介绍。
“大清如今外国人众多,其中定然有许多间谍。”玄烨接过报纸仔细看了看道,“这报纸想必也会被间谍想方设法传出去,内容需要谨慎。”
张英连连点头。
“此外,训练一支锦衣卫那样的特务机构,专门识别外国间谍。”
张英这一次没点头,因为这明显不是自己这礼部尚书的事,他看向刑部那边,自己的儿子张廷玉这时是刑部左侍郎。
不过皇帝明显没打算让别人插手,特务组织得直接对皇帝负责,玄烨年幼时都能
训练一群少年拜倒鳌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