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书欣在骆广庆能否留在官场发挥至关重要作用,因为直到家庭会议前一刻老爷子仍拿不定主意,内心深处肯定骆广庆成绩的同时一直闪念“长子”概念,“立贤不立长”为家庭会议奠定了基调。
此后骆广石转到对外友好协会,专门与高鼻梁、满身香水味的老外打交道,一年到头有六七个月辗转于世界各地,倒也对他的性子。不知是否玩得太花,后来染了好几种奇奇怪怪的病,不幸死于上世纪最后一年,骆老爷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分外悲伤。
也就在那时大哥身患绝症缠绵于病榻之际,已做到省长的骆广庆面临仕途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辖内省城新建成通车六个月的大桥发生垮塌,坠落的十四人无一生还,而这座桥正是骆广庆亲自批示修建,并亲自参加了通车仪式!
媒体和民间总结骆广庆三大罪状,一是先施工后立项,逆程序操作;二是为了赶在国庆前作为献礼工程,不顾实际情况一味催促赶进度;三是桥梁招投标流于形式,直接指定给京都某桥梁建筑公司施工。
其实骆广庆也有苦衷。
他所在的中原省份向来以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著称,要是按部就班立项走程序,恐怕等他离任都开不了工,唯有先斩后奏倒逼缓慢拖沓的各部门;献礼工程固然一部分出于私心,确实作为自己任期间的正绩,但也是鞭策督促手下的由头,不然拿什么作为提高工程进度的抓手?至于指定京都桥梁建筑公司承建,正是骆广庆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防止利益集团染指的措施。
这也是改革,当然骆广庆拒绝承认。
改革的出路在于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享受到红利,唯独不能失败,一旦失败便将为反对改革者有了攻讦的藉口。
在一片反对浪潮当中,惶惶不安的骆广庆飞回京都向老爷子求助,老爷子却也觉得棘手——
儿子级别太高,自己过去积攒的人脉资源达不到能帮忙的层次,说句实话,别给儿子添麻烦就不错了。
能不能寻求诸如于家大院、宋家大院等出手相助?够不着啊。骆老爷子跟那些老爷子并非师长跟军长、连长跟团长的关系,而是连长跟军长!以前就相差甚远,建国后历经复杂凶险的各种运动,各种隔阂外加阶层所限,基本形同陌路。
就在彷徨茫然之际,骆书欣一甩马尾辫说“我去找老乔”便出了家门。
老乔即指承建大桥的京都某桥梁建筑公司总经理,很巧与骆书欣大学同学而且关系一直不错,这次能拿下大桥项目自然多方因素综合,其中也有骆书欣打招呼的成份。
骆书欣一夜未归。
如果记史,这就是平铺直叙的白描写法,不掺杂一点点春秋笔法,其时的骆书欣四十多岁半老徐娘,但“徐娘”二字用在她身上并不恰当,甚至不能用“风韵犹存”来形容,因为保养极好且天生俏丽的她看上去不过三十出头,用句时髦话说“满满的少女感”……
说不春秋还是春秋了,总而言之这会儿突兀提到她的容貌与一夜未归没有丝毫联系,就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中层干部找国企老总谈贷款合作,或者大学同学聊天叙旧,只不过时间稍稍长了点。
毕竟除了当事双方,谁都不清楚发生了什么。
第二天下午风云突变,先是京都桥梁建筑公司总工程师公开道歉,愿意为桥梁垮塌事件负总责,紧接着工程总指挥、项目经理加入道歉行列,最后公司分管工程建设的副总经理宣布引咎辞职!
一系列操作成功吸引火力,舆论这种东西转向很快的,立马所有注意力都到大桥的承建商身上,骆广庆反而能以省委书计身份严肃地批示“立即调查严肃处理”,继而一步步巧妙地从漩涡中脱身。
事后辞职的副总经理带薪休假三个月后担任总工程师,被免职的总工程师转任总稽核,工程总指挥、项目经理等本来就是临时的,等风波平息后均顺利转岗,只有几个负责工程建造的施工队长背锅入刑,此事便无疾而终。其实复盘后会发现,大桥垮塌这种事故最终必定归咎于设计或质量问题,承建商肯定躲不过去,但主动承认错误与被动追责效果大不一样。
再隔了两年,保守系领。袖戴灏发现派内人才凋零,大批精心培养的出类拔萃干部转而投入沿海系怀抱,不得已提携坚定走保守路线的中坚代表骆广庆到京都,继而迈出入常前最重要也是最难跨越的一步。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骆广庆一直对高楚天高看一线,着力地、超常规地培养,比家族其他子弟倾注更多心血是有原因的。
“请她上楼。”
骆广庆道,随后打开书房门,端坐到书桌前浏览当晚出来的京都晚报。
“二哥……”
骆书欣随随便便敲门进来,坐到对面便道,“楚天打电话了,黄砬的局势愈发复杂,他感觉有点把握不住方向了,恐怕需要二哥点拨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