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正干活,那是亲自体验的宋晟安是吃足苦头。这一个在乡下的秋,宋晟安是晒黑了,也是累瘦了。
等着一家子人收拾一翻。
这都准备离开钱家村,再回返京都。宋福生还是领着两个儿子,再是赏一回秋景。宋晟乐挺快乐的跟他的名字一样。他还有点小小喜欢这乡下。
在这儿挺自在。
倒是宋晟安那是手上有茧,对于乡下的苦日子那是不欢喜的。宋福生对两儿子说道:“在村里的日子,你们可喜欢?”
“喜欢。”宋晟乐挺开心的。不用习武,不用读书,每天就是疯玩,那些村里的小伙伴就是与他玩作一堆。宋晟乐那是有点儿此间乐,不思京都的。
“百姓皆苦。”宋晟安却是回了另一话,道:“儿子比起在这乡下的日子,还是更喜欢在京都读书习武的日子。”
宋晟安也是读书,一切为科举。可同样的,他亦是习武。
科举场上,那除了考学业,也是考身体。一个没健康体魄的人,想在科举场上熬下来那是不容易的。
“百姓皆苦。你这些日子还是一点子寻常的农活。真是让你吃苦,比这更苦十倍、百倍。”宋福生望着长子,慎重的说道:“你是府中的世子,往后家族重担系于你一身。你若不想自己,又或者亲人吃甚苦头。那么,你就得当一个能顶门立户的男子汉。”
宋福生对长子期望甚深。
世人皆重长子。宋福生不例外。因为长子是将来要继承家业的人。至于小儿子嘛,那是长兄如父。这长兄也是有教导幼弟的责任。
“儿子明白。”宋晟安当然明白。他已经被正式的请封为西定伯府的世子。这一个身份他是引以为荣的。
而这一切都是父亲给予他的。宋晟安心中一直为有一个英雄父亲而骄傲。他一个少年郎,那是活在鲜花与掌声中长大的。在他的世界里,父亲就是一座伟岸的山。
其时,宋晟安这一位少年郎也慢慢长大了。他也有自己的小圈子。在他这一个小圈子里他一直是中心人物。
宋晟安长大的地方的京都。京都最不缺的就是贵人,也最不缺的就是勾心斗角。哪怕是小小的学院里,也分门别派的。
宋晟安就算是顶端的人物。可他爹管事的严厉。他更是时时有被亲爹带领着去城里市井,去京郊庄子等等各处,去体会生活百态。
世俗之中,处处皆是学问。
端看的是人心是否向学?
宋晟安就是向学的那一类人。他是一个颗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也许现在还是幼苗,他年经风雨一样能成为参天大树的。彼时,亦能为人撑起一片天空。
在宋福生的眼中,他最最满意的也是长子。对于小儿子的要求,他就没那么多。他只盼着小儿子不拖兄长的后腿,如此足矣。
至于小儿子聪明不聪明?
这一样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可这西定伯府的家业就一份。比起两子相争,他更想兄友弟恭。那么,打小起,宋福生就是培养的宋晟安。他要宋晟安这一个做哥哥的去更多的照顾弟弟,培养弟弟。
打小的感情,兄长亲自养大的弟弟,那才会真正的有一种亲情与仰慕。
回一趟家乡。
宋福生收获的是一些地方上的豪族友谊。哪怕宋福生在京都的处境未必那么风光。可搁地方上看,那也是一高高在上的大人物。
宋福生收获的这些友谊,只能算是顺风的结果。若是西定伯府哪日落了难,如今的这些人脉全是无用之物。
可这世间多的锦上添花。雪中送碳从来难寻的。若不然,何以被称赞。
宋福生一行人回京都。这已经是永治三年的年根上事儿。这会子,京都的年节气氛非常的热闹。
翻过这一年,时光匆匆。
永治六年,宋晟安领着书童,在护卫的护送下回金陵的老家,去参这一年的县试、府试、院试。
京都,西定伯府。
樊杏花最近爱做的一件事情便是求神拜佛。求漫天的神仙佛陀保佑,保佑他家的晟安能一举得中秀才功名。
这一年,宋晟安十岁,他的一双弟弟妹妹六岁。
对于宋晟安的回归家乡去考县试、府试、院试。樊杏花曾也提过异试。倒底是路途遥远,当娘亲的哪能不心疼孩子。
明白孩子要多摔打,玉不琢不成器。可真是痛在儿身,疼在娘亲。樊杏花这些年里也是一个慈母。那严母的做派,樊杏花真真做不来。到底这些年里,夫君也是让太医多翻调理。可惜,她没再生下一儿半女的。
樊杏花如此这般,对于膝下的两儿一女那更是疼进骨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