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说:
“目前还不成熟,可以从理论上进行探测,但是实际上我们声学所研究的这个装置还探测不到那么高的高空。
但是我要说,按照常理,核导弹在没有卫星、雷达、无线电的帮助下其实也无法离开发射架。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敌人的疯狂,假如敌人不用核导弹呢?
如果只管打出去一个依靠惯性飞行的大炮仗,通俗的说就是一个大号的非制导带核弹头的火箭弹。如果这样的话,那确实不好防御,虽然对方的速度远不是以前高超音速武器那么快,高度也低。但是这种几十公里内发射的大号爆竹,由于飞行高度低,且是在地面上近距离发射,目前我们确实无法做到及时预警和防御”。
王铁城说:
“没关系,我们也不需要预警那么高的高度和那么猥琐的核弹,反正预警到了也拦截不了。现在只要能对中低空飞行的亚音速飞行器进行预警就行,能提前一分钟都是好的”。
崔和英在一旁对那个委员说:
“我有一个思路,我觉得可以反过来利用声音在空气中的震动去建立一种通信网络。把它和激光或红外通讯结合在一起,用高塔或者是飞艇来逐步接力传递信息。同样的,也可以把这种声波预警装置放在飞艇上,预警和通信一起做”。
那个委员说:
“崔委员,你的计划其实有些理想化。但是巧合的是,我们也已经在做了,至于什么时候能给做出来,暂时还不知道”。
王铁城此时笑了起来,他大手一挥说:
“好吧,看来,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的局势也不是那么的糟糕。对了,声波预警的效率和距离具体怎么样”。
那个委员尴尬的说:
“目前取决于声音在空气中传递的速度和质量,以及声音的方向。效率不是很高,距离也很近”。
王铁城说:
“有多近?一个游泳池的宽度吗”?
那个委员说:
“到也没有,否则我们就用狗来预警了。
他们说是因为设备材料和工艺的缘故,目前只能准确的辨识出几公里内的航空发动机声源,较为准确的探测十公里左右的范围。如果加大范围就要扩大预警装置的体积,若是能有几层楼那么大,也许能够探测的远一些。
这种技术的天然短板在于,它几乎是被动的,完全靠听空气中的细微声响来判断局势。如果声音传递的质量和速度出现变化,它探测的准确性和范围也会出现变化。
而声音是有衰减的,一公里外的航空发动机和十公里外的摩托车发动机,效果是不一样的,后者几乎就探测不到了。在制约工作效率的因素中,关键设备的材料问题是个难点”。
崔和英此时说:
“你刚才说什么?他们需要考虑到材料的问题?那正好,我就是材料专业的,我可以去帮忙。他们现在在哪里工作”?
那个委员说:
“在声学研究所,在126研究所那附近。反正那几座研究所离得都不远”。
崔和英和王铁城以及那个委员说了句:
“好吧,事不宜迟,我这就带人过去。我们组里新来了一个气象专业的家伙,叫刘建阳,此人估计也能给出一些大气层内的专业知识,辅助声学研究所的人搞清楚声音预警在不同气温、海拔、湿度以及空气清澈程度下的专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