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给曾瀚清提建议,死者最好不要用土掩埋,一方面浪费劳力,另一方面死者身上带有大量的致病细菌,若被野狗刨坑的话,病菌会再一次扩散到空气中,从而传染给其他人。
对于死于疫病的人,直接用火焚毁,干净利索,让病毒荡然无存。
襄宁府下辖十一个县,五十八个镇,三百多个村庄,若要彻底战胜瘟疫,怕是要做长期战斗。
朝廷这次派来了十三个官员,三十多名太医,正好每个县配一个官员两名太医,多出来的留在襄宁府,协助知府和尚书大人共同抗疫。
宋修濂被派去了戚源县,疫病最严重的一个县,谢广筠则去了巴山县。
分开时,宋修濂与谢广筠说:“广筠,保护好自己,别给传染了。”
谢广筠点了点头,二人就此分别。
朝廷在每个地方都设有济安坊,专门收纳疫病患者的场所,一次可容纳上千人。另外,各地寺庙也是物尽其用,纷纷接纳感染疫病的患者,每日施粥煎药,救病医疾。
宋修濂将带来的草药分发到有疫病的村镇上,每日煎服不断,要求家家户户用雄黄艾草消毒,做好个人卫生。
家中若有人出现发烧、呕吐、腹泻、出疹等症状,立马报知给官府,隐情不报者,重罪处置。
济安坊每日要接纳成千上百个患者,同时又有成百个患者死去,抬出去的均被送去火化,院子里的那口大锅装满了草药,从早到晚咕咚咚煮着,就没停止过。
在官府的强制要求下,各村镇的防疫工作做的特别好,短短两个多月,疫情便得到百分之六十的缓解。
有些村庄的疫病已经彻底消除。每日进济安坊的患者明显减少,抬出去的也不多。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九月,天气转凉,树上的叶子渐渐染了黄色,秋风扫落,激得屋檐上挂着的一排铃铛清脆作响。
宋修濂坐在屋子里,正在看京城来的一封信。信为太子所写。信上说,自打入了秋,皇上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腰背犯痛,不能长时间久坐。
西北边境,羌人蠢蠢欲动,大有卷土重来之势,皇上日夜心焦,劳思成疾,太医院开了药,服用了却不见好转。
太子问,老师什么时候回来。
宋修濂看着院子中央的那口大锅,锅里煮着草药,浓郁的清苦之味扑鼻而来,草药味儿不退,他便不能回。
若要疫病彻底消除,至少还得两个月。
宋修濂铺开纸,研了磨,正要回信一封,这时门外进来一人,那人是随在谢广筠身边的一名士兵。
当初从京城出来时,皇帝钦点了五千精兵,分别派去了有疫病的襄宁府,以及下辖的各县、镇、村,归驻守在各地的京官管制。
现下是防疫的关键时候,宋修濂想着这会儿来人定是有什么事,刚要开口一问,那人已在他面前跪了下来。
“大人,谢大人他染了疫病。”
握笔的手一抖,宣纸上晕开一个大的黑点,宋修濂紧着嗓子问:“怎么染上的?”
那人回道:“前几日谢大人抱了个染有疫病的女娃,昨晚突然就起了烧,今早起来身上又出了疹子。”
宋修濂又问:“此事都有谁知道?”
那人道:“除了属下与赵太医外,再无人知。”
宋修濂吩咐道:“你去把谢大人接来这里,对外说谢大人染了普通风寒病倒的,疫病之事只字不能提,明白吗?”
那人道:“是,属下明白。”
宋修濂摆了摆手,要人快去。
待人去后,他快快书信一封,差人送去襄宁府,谢广筠因劳过度,不幸病倒,请求曾尚书派一名官员去巴山县替换其职位。
事情交待下去之后,宋修濂便坐在屋里等。
巴山县离戚源县不远,上午去下午便可回。谢广筠被接来时,已是黄昏落幕时候。
宋修濂将人安置在最里面的屋子,伸手去检查人身上的疹子,谢广筠口上罩着布巾,咳了几声,扬手制止:“别挨我,小心过给你病。”
宋修濂缩回手,苦笑:“都这个时候了,还嫌这个做什么。”
端水拿了颗药丸给他,“把这个吃了罢,可以治你身上的疹子。”
药丸名为黑奴丸,本是治热毒发斑,后来宋修濂发现此药也可治疗疫病,配合草药服用,效果更佳。
很多疫病患者就是靠着这两样药彻底病好的,只是黑奴丸现下紧缺,宋修濂存货不多,不过给谢广筠服用却是足够。
谢广筠服下药后,便裹着被子睡下了。宋修濂摸了摸人额头,又揭了人衣服看了看,身上布满了红疹,烧烫厉害。
谢广筠这病是给一个小女娃染上的。前几日济安坊送来了个小女孩,孩子哭的厉害,怎么都哄不住,当时也顾不得那么多,谢广筠将孩子抱在怀里轻轻哄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