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殿下,若是大规模生产,成本可降至竹简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匠吏兴奋地回答。
“好!”将闾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心中一块石头落地。
纸张的出现,意味着知识传播成本的大幅降低,也为未来印刷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他立刻下令:“加大投入,改进工艺,务必尽快提升纸张质量和产量。同时,着手研究印刷之术,先从泥活字开始。”
他知道文化的力量,才是真正改变帝国的基石。
为了对冲焚书坑儒带来的负面影响,稳定人心,将闾开始着手安抚民心。
他下令将查抄方士府邸所得的金银财物,除一部分充入国库外,剩余部分拨出来,用于赈济咸阳城中的贫民。
城门口设置粥棚,免费施粥,并派医者义诊收拢人心。
同时他再次强调新农具和水利设施的重要性,责令木官坊和水官衙门加快推广进度,务必在春耕前让更多百姓用上新的生产工具。
牢狱之中,赵高通过买通狱卒,得知了外界发生的一切。
焚书,坑儒,朝野震动,官员噤声,旧贵族蠢蠢欲动……
每一条消息,都如同甘露,滋润着他干涸的心田。
“哈哈哈……焚书坑儒!好!好!好!”
赵高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放肆地狂笑,声音嘶哑而尖利,如同夜枭,“将闾小儿,你真是自寻死路!烧了陛下的仙丹,杀了陛下的仙师,你以为你还能活多久?陛下回銮之日,便是你的死期!”
他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看到了自己翻身的机会。
旧贵族的串联,让他坚信反对将闾的力量正在积蓄。
他开始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能在始皇帝回銮后,抓住机会戴罪立功,甚至重新获得嬴政的信任。
他相信只要自己不死,就还有机会。
就在咸阳城内暗流涌动,人心各异之时,一骑快马带着风尘仆仆的气息疾驰入城。
“八百里加急!上郡急报!长公子扶苏,已离开上郡,日夜兼程,不日将抵咸阳!”
消息如同一块投入沸水的石子,瞬间激起更大的波澜。
扶苏,这位以仁厚贤名著称的长公子,素来与儒生亲近,与方士一派也并无太多瓜葛。
他的突然归来,无疑给原本就复杂微妙的局势,增添了更多变数。
那些反对将闾的旧贵族和宗室,仿佛看到了救星。
他们立刻行动起来,秘密派遣心腹,出城迎接扶苏,并准备了一份精心炮制的奏章,详细列举了将闾“监国期间的种种‘暴行’”,力劝扶苏“为民请命,拨乱反正”。
他们希望借助扶苏在朝野内外的声望和影响力,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将闾,甚至逼迫始皇帝废黜这位“倒行逆施”的监国公子。
咸阳城,风雨欲来,暗潮汹涌。
每个人都在等待,等待着那位帝国至尊的归来,等待着最终风暴的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