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闾心中冷笑,这便是官僚体系的弊病,信息不畅互相推诿。
他看向冯去疾:“右丞相,此事由你负责核查,三日内将精确数目报与我。”
“臣,遵旨。”冯去疾躬身应道,看向那名粮草官的眼神带着一丝严厉。
将闾没有就此停下,他继续说道:“至于粮草调运,长途跋涉损耗巨大,效率低下。我有一法,或可改进。”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集中到他身上。
“可于主要驰道沿线,设立若干‘节点仓储’,”将闾缓缓道来,尽量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语言,解释着现代物流的雏形,“粮草不必一次运抵边关,可分段运输。譬如关中之粮,先运至河东仓储点;
河东之粮补充后,再运往下一个节点,以此类推。如此可缩短单次运输距离,减少损耗,亦可灵活调配。”
“此外,”将闾加重了语气,“信息传递必须优先!各仓储点之存粮数目、沿途天气路况、北地军需紧急程度,皆需以最快速度汇总上报,并及时下达调运指令。如此方能统筹全局,避免盲目运输,做到‘信息优先,调度精准’。”
“分段运输”、“节点仓储”、“信息优先”……这些新奇的词汇和思路,让在场的大部分官员都有些发懵。
但冯去疾、冯劫等务实派大臣,却眼中精光一闪。
他们虽然未必完全理解这些词汇的深层含义,但其核心思路——化整为零、分段管理、信息主导所展现出的高效和清晰,却让他们瞬间意识到了其中的巨大价值。
这比以往那种动辄征发数万民夫,千里迢迢运粮,中途损耗惊人的方式,高明了不止一个档次。
冯去疾抚着胡须,看向将闾的目光中,多了几分真正的敬佩和认同。
这个年轻的监国,似乎真的拥有远超他年龄的智慧和眼光。
就在殿内气氛因为这个新颖方案而变得有些微妙和期待时,一个尖利的声音再次响起,如同冰锥刺破了暖意。
“监国殿下此言,恕老奴不敢苟同!”赵高猛地抬起头,那双三角眼闪烁着阴冷的光芒,死死盯住将闾,“殿下所言‘信息优先’,莫非是要在各郡县、各仓储点,遍布耳目,行监察窥探之术?”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恶意的揣测:“广布耳目以探查臣属,此非治国之正道,恐引百官非议,人心惶惶。若官员皆因惧怕被监视而不敢言不敢行,岂非阻塞言路,动摇国基?请监国殿下三思!”
好一顶“监控百官,阻塞言路”的大帽子!
赵高的话极其阴险,他巧妙地将一个提高行政效率的技术性问题,扭曲成了可能威胁到所有官员切身利益的政治问题,试图挑起百官对将闾的警惕和敌意。
瞬间,殿内刚刚缓和的气氛再次紧张起来。
不少官员脸色微变,看向将闾的目光中带上了疑虑和审视。就连冯去疾也微微皱起了眉头。
将闾心中冷哼,赵高果然是玩弄权术的老手,刁钻狠辣。
但他既然敢提出这个方案,自然也预料到了可能的攻击。
他从容起身迎着赵高阴鸷的目光,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赵府令,你误会了。”
“我所言‘信息’,乃指粮草数目、道路状况、天气变化、军需缓急等客观事务之信息,并非针对人事。”将闾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百官,声音变得洪亮了几分,“信息畅通,乃是政令通达、上下贯通之基石!
试问诸位,若北地边关匈奴异动,军情紧急,却因信息传递迟滞,未能及时调兵遣将、输送粮草以致贻误战机,其后果谁能承担?”
他话锋一转目光精准地落在了站在武将行列前排,一直沉默不语,身形挺拔如松的蒙毅身上。
“此事之重要性,”将闾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想必,负责守卫宫禁、传递内外军情的郎中令,蒙上卿应该深有体会吧?”
刹那间,所有人的目光都随着将闾的话,聚焦到了蒙毅身上。
蒙毅,蒙恬之弟,深受始皇帝信任,执掌郎中令,负责整个咸阳宫乃至京畿的防务和信息传递,位列九卿,权柄赫然。
更重要的是,蒙氏一族手握大秦最精锐的北地军团,是帝国柱石。
将闾巧妙地将赵高恶意的政治构陷,拉回到了军事方面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