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沉思片刻:"不,保持沉默。让市场说话。"
前世经验告诉他,这种口水战只会越描越黑。
刀郎的专辑销量已经证明了一切,而《后来》的成功也不需要靠贬低他人来衬托。
会议结束后,杨林独自留在办公室里,打开电脑查看《后来》的销售数据。
专辑上市三天,正版销量突破十五万张,数字单曲下载量更是达到惊人的两百万次。
按照这个趋势,一个月内突破五十万张不成问题——在2004年的华语乐坛,这已经是白金唱片的水平。
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来电显示是一个陌生号码。
"喂,蜜林传媒杨林。"
"杨总你好,"
电话那头是一个低沉的男声,"我是刀郎的经纪人老李。"
杨林的手指微微一颤,他没想到刀郎团队会直接联系他。
"久仰,有什么事吗?"
"是这样,"
老李的声音带着几分疲惫,"最近网上的风波你也看到了。刀郎老师很欣赏《后来》这首歌,想问问有没有机会合作?"
杨林脑中警铃大作,在这种敏感时期与刀郎扯上关系,无异于站队表态。
但另一方面,刀郎在普通听众中的影响力又确实诱人。
"具体是什么合作形式?"
"刀郎老师想翻唱《后来》,放在他下一张专辑里。当然,版权费按行业最高标准支付。"
杨林松了口气。还好不是公开合作或者合唱,翻唱权授权相对低调,不会引起太大关注。
"可以谈,但有几个条件。。。"
挂断电话,杨林走到窗前。
京都的夜景灯火辉煌,远处的大屏幕上正播放着刘瑛《后来》的MV。
这场莫名其妙的音乐圈论战,阴差阳错地把蜜林传媒推到了行业焦点位置。
既得利者不该抱怨,但杨林心里清楚,这种天上掉下来的热度背后,很可能藏着看不见的暗流。
爱鑫觉乐·拉坤那些人为何如此一致地捧《后来》?是真的欣赏,还是别有用心?
手机震动起来,是杨蜜发来的短信:「表哥!我们班同学都在讨论《后来》!超骄傲的!PS:艺考冲刺中,别忘了我的歌!」
杨林笑了笑,暂时把烦恼抛到脑后。他打开抽屉,取出《爱的供养》的曲谱。无论音乐圈如何风云变幻,有些承诺必须兑现。
窗外,一颗流星划过夜空,转瞬即逝。
就像这个平行世界的音乐产业,即将因他的到来而发生不可预测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