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及早到场的刘晏辞动身颇晚,太后接连派人催促几次,最后隐隐有动怒之意。
等到建章、未央、长乐三宫联袂而至,宴乐形色过半,日头也已高涨。贵女与郎君们三三两两聚集在帐子里,绿柳拂莺,远处投壶的嬉笑声不绝于耳。
没有人注意到王瞻也随着天子车驾一同到场。
此前来迟,是因为他奉召入建章宫。
年轻的天子衣素袍踞胡床,见他来,便蹑着丝履行至丹墀,亲自将他扶起:“凤致这些日子受委屈了。”
因坊间风言风语传倒宫禁之中,太后少不得拿李延年、张彭祖之流敲打刘晏辞,又暗示王瞻是世家子弟,断不可令其为佞幸。刘晏辞闻言只觉可笑,却也不得不因太后之言而稍作疏远。
恰闻黄门令唱诵未央宫赐甘露羹,刘晏辞深知身边遍布太后与世家眼线,一时喉中吐出枯泉般的郁笑。
王瞻仰观天颜,阙壁尽染丹色,檐角铁马铮鸣,似有旧年战场甲胄相击之音。宫禁之中杀伐无声,却有预兆。
“三辅奏折径入永巷,尚书台至今唯誊录之用,陛下当真甘心吗?”王瞻的手腕拖在天子掌中,后背浮起一片水汽,并非出于畏惧,而是兴奋。他心想,终可得复祖上荣光。
“不甘心又有何用?”刘晏辞执着他的袖子,又向叶全示意。
叶全意会,便屏退服侍众人,自己守在门外。
“未央宫之外,尚有戚党与三公,朕与凤致之交,尚得报与永巷听。”刘晏辞眉峰皱起,一丝苦涩自甘露羹中滑过喉管。
王瞻用指尖蘸了点羹汤,在案上落下一个并不清晰的“王”字。这个字可以指代很多人,见刘晏辞不解,他才道:“陛下何不用椒房之戚,臣闻椒房尚有一兄长在东都,与司空只占同姓。而昔年未央宫只为皇后宫婢,因先帝赏识,拔擢其兄为校尉,如今已任至大将军。”
提及王应礼这名字,刘晏辞捏着羹碗的手重重落下,“虽非同族,但到底出身琅琊,以其为兵戈斥未央宫,岂非驱虎吞狼?”
“朕时常想起,昔年孝和皇帝诛窦宪,多读《外戚传》,诏令执金吾与北军五校勒兵屯卫南、北宫,更封大将军为冠军侯后诛之。如今魏侯领北军,孛阳又与未央宫不睦久矣,何不以其把控太仓与武库,与大将军一战?”
王瞻清楚这是天子的试探,他并不想在此刻挑拨刘晏辞与魏冉的关系,只是反问:“臣有一问。陛下若当权,当为仁君否?”
拿窦宪为例比照当下,实在不够准确。
且不说天子身边可信任谒者远不如孝和皇帝,单说魏冉便不可能放着如今的安稳不要,去做这桩刀头舔血的赔本买卖。
就连王瞻自己也难免会代表世家利益,他乐见其成的不过是皇帝永闭永巷,彻底将权柄从太后手中拿走。而后将琅玡王氏赶回封地,尽数替换成他鹭阳王氏。
利用王增寿,拔擢她的兄长,从大将军手中分权,才是最稳妥的做法。
“朕习孔孟之道,自然要当仁义之君。”刘晏辞并不清楚他问这话的意思,选了个最中庸的回答。
“仁义之君需常怀恻隐之心,但恻隐之心救不了天下千千万万人。”王瞻如是说,“就连孟皇后也救不了。”
刘晏辞被他戳中痛处,一时暴怒,飞出去的镇纸斩断了博山炉一缕青烟,将烛花惊得四下摇晃:“你放肆!”
“孝元皇帝优柔,遂有王莽九庙。陛下费尽心思将郭伶召回,难道不是为了效仿先帝吗?”王瞻毫不惊慌,与其说是向刘晏辞本人俯身,倒不如说是向皇权俯身。
仁义为钩銙(kua)之玉,权柄为建章之基。
待到皇后连续呼唤了数声,刘晏辞才从沉思中回神。
黄门令呈禀陶邑王与王采薇自愿退婚,他也只是疲惫挥手,命其报太后。
他侧目见王增寿关切神情,心中不免浮起王瞻殷殷嘱托,便笑道:“此事终落定,一桩姻缘未成不免可惜。待亲蚕礼后,还请梓桐代朕抚慰一番。”
他素来冷淡,少有和颜悦色时候,王增寿不免精神一振:“虽有托大之嫌,妾倒想为族姐与魏侯保媒。”
刘晏辞不知可否,提及她的兄长:“提及魏侯,朕倒有其他想法。舅氏(注释1)赋闲,可去执金吾谋一番作为。”
“妾兄资质驽钝,平素所好不过斗鸡角抵,岂可作薪添火。若其堪用,妾何受司空与女公子之辱,请陛下收回成命。”
想起兄长的不成器,王增寿不免咬牙,可面上仍要做出泫然欲泣的小女儿姿态,向刘晏辞垂首盈盈一拜。
可刘晏辞已打定了注意,并非与她商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