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那些厢军们个个红光满面,想必是过得不错。在郡王手下效力,其实也很好,只可惜……”“谁说不是呢,只希望陛下不要过于降罪慎郡王吧……”听着禁军士兵劫后余生的各种感慨,此时此刻,蒋裕总算明白,为何肃城的数万百姓,能这么快臣服于这位大皇子——因为他确实值得。这是一位真正的仁德英主!眼睁睁地看着钦差使者与禁军离开,阳钺又是着急又是不解,等众人都退下,立刻便急火火地道:“郡王,真的就这样放他们离开吗?”李洵点点头:“当然。”这些人来的时日尚短,且一来就在他的监视之下,并没有打探到真正关乎大局的消息。放回去也不会影响什么。“可万一陛下降罪……”见他愁眉不展的样子,李洵安抚道:“放心,父皇不会降罪于本王。你跟着本王的时日也不短了,本王何曾做过自取灭亡之事?”阳钺经他这一问,顿时安心了。对啊,郡王何曾做过自取灭亡之事。解燎原之危,星夜兼程夺下河原,哪一样当初看着不是险之又险,可郡王还不是马到功成。郡王算无遗策,他只管相信郡王,跟着郡王走便是了!看着阳钺一脸轻松地离开,李洵收起了胸有成竹的轻松神情,眸底浮现出几分凝重。嘉佑帝不会忘记他手中有什么筹码。当初天下太平,嘉佑帝尚且忌惮,不敢拿柔妃母子冒险,更何况如今这样的局势。但这样的局面能维持多久,谁也不知道。他如今所做的一切,壮大自身的同时,也是在不断激怒嘉佑帝。一旦嘉佑帝腾出手来,就有整个大启王朝的军事力量可以对付他。真到了那时候,谁也不能保证,嘉佑帝会再被他的威胁所牵制。他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嘉佑帝的一念之间。为今之计,还是要尽早扩军,让手中的势力根深叶茂,才能不惧狂风暴雨。虽说要招兵,但河原那边如今正在秋耕,倒也还有些时日。离开肃城一个月,这边也还是有许多事情需要李洵亲自过问的。送走了钦差,他打算若无紧急战报,便在肃城停留几天。当日下午,他便去了一趟厢军大营,敲响了紧急集合的战鼓,检验厢军新老成员的训练成果。通过陆续的招兵,如今肃城郡城厢军常驻人员有两千人。厢军大营之中,被李洵派遣出三百人押送钦差队伍,各大城门与城中巡逻占据了两百人,如今营中的只有一千五百人。李洵的要求是,听到集合鼓声,所有在营的士兵必须在三分之一刻内迅速集结完毕。不仅人要到场,且必须穿好铠甲,拿好兵器,骑兵甚至必须骑上战马,且每个队都要列队整齐。李洵站在校场的高台上等着,身边放着计时的沙漏。他身旁站着听到鼓声赶来的阳钺,此时正神情严肃地盯着下方赶来的士兵们。知道郡王有心考校,他心中颇为期待,却又担心手下人临时出纰漏,在郡王跟前丢脸,是以很紧张。好在平日的严格训练哪怕起到了极好的效果。哪怕今天郡王是在晚饭时间临时抽查,士兵们的集结速度依然很快。沙漏还没走完三分之一,步兵与所有骑兵便已经整整齐齐地列队在了校场之中。有些人嘴角的油都还没擦干净,甚至还带着馒头渣,不过好在个个昂首挺胸,队伍站得整整齐齐,武器和盔甲没有任何人遗漏。李洵一双凤目扫过底下的士兵们,每个人盔甲穿戴整齐,武器也拿好了的,身体都挺壮实,不像一开始那样瘦弱,可见吃食上确实没被亏待,训练也是按照他的要求做的。他又让人挥旗擂鼓,考验士兵们的变阵情况。这些士兵最新的也是经过了两个月的训练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李洵注重令行禁止,注重变阵的整齐度,下面的军官自然也会对此进行严格要求。因此,即使是两个多月的新兵,也已经能整齐地变阵。阳钺见状,脸上的神情逐渐放松。可当李洵下令让自己带过来的骑兵向下面放箭的时候,士兵们的阵型便有些混乱了。但上面的擂鼓与旗帜挥动还在继续,显然关于变阵的考核还在继续。阳钺见状脸色有些不好,冲着下面大声怒喝道:“干什么!集中精神!就算是刀山火海也必须坚决按鼓点变阵,步伐不能乱!维持阵型才是唯一的生路!”不得不说,他这一声呵斥还是起了作用,下面的士兵们或快或慢地恢复了镇定,发现这些箭矢都是没有金属头的,哪怕有箭矢干扰,也渐渐能再次整齐变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