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
沈清端也花了些工夫去打听这荆州知府的来历,原来他是京城清河郡王家的庶子,因不受嫡母喜欢且厌恶京中追名逐利之气,这才远赴荆州做了个父母官。
谁成想竟会遇上了那穷凶极恶的南诏小王爷,险些丢了自己的命。
苏荷愫听罢忙疑惑道:“柔姐儿才多大?怎么就论到了亲事?你们男子结交非要用女儿姻亲来做筹码吗?”
作者有话说:
今天姨妈疼,躺了一天,写得少了点。
宝宝们勿怪。
还有这本按剧情线是30万完结,写不到五十万了。
不想水文,后面西北副本估计还有十来章。
然后回京,估计也是十几章。
然后完结。
第64章三万两
沈清端被苏荷愫指责了一番,便回信给了荆州知县,言明儿女婚事并非他一人可决断,总要问过家中夫人的意思。
他信中也提及了苏荷愫的态度——儿女婚事不可做为利益筹码。
半月后,荆州知县回了信。这封信的口吻却是对着苏荷愫而说。信上表明了他的歉意以及先前牵扯到儿女亲事的唐突。
苏荷愫知晓沈清端有意结交荆州知县,当即便揭过此事不提,只专心钻在女学一事上。
一月的女学课程毕。
苏荷愫颇为忐忑地将丫鬟们唤来,一人分发一张纸,先命她们用墨写下自己的名字,再抽默了几句《三字经》上的话语。
大多丫鬟们在上女学前一个字也不认得,如今却能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这般成果已是让她们高兴不已。
尤其是芍药为首的几个机灵丫鬟,既是认了几个字,又能涂涂画画记些帐,将来捞个管事媳妇的缺儿便容易得多。
如此。
苏荷愫一力办起的女学在知县府内颇受推崇。
她更是志得意满,胸有成竹地与沈清端说:“接下来,我要将女学办在廊坊县内。”
沈清端自然是没有不支持她的道理,只笑吟吟地说:“放心吧,范家已被我剔除了爪牙,廊坊县内再无人能会与你呛声。”
苏荷愫听后却拧了一把沈清端的腮,只歪着头问:“你这话说的,就好像我是穷凶极恶的土匪媳妇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