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纶致仕的想法两年前就已经有了,但是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合适人选而暂时搁浅。
在此期间,身边亲近之人几乎都试遍了,但是也没有合适人选。
毕竟是兵事,国之大计,魏广德也不放心交给信任但能力平庸之人,那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也是给自己找事。
如果是刑部这些不重要的衙门,倒也无所谓,可兵部是重要的实权要害,魏广德也做不到任人唯亲的程度。
现在谭纶又提出一个人选,还算是他的老熟人,魏广德就不得不思考下这些年曾省吾在四川巡抚任上的表现了。
曾省吾升官,靠的自然不是他魏广德,而是老乡张居正。
虽然祖籍在江西彭泽,可曾省吾户籍早就已经是湖广承天府,当年也不过是回彭泽祭祖。
好吧,血脉联系在中国是非常重要的纽带,是族群关系最看重的。
“先调他到兵部做侍郎看看。”
魏广德对谭纶说了句,随即两人分开,谭纶回兵部处理接下来的事务,而魏广德则直接入宫禀报内阁会同九卿商议的结果。
实际上,此事有魏广德提出,又得到张居正支持,宫里自然知道九卿会议上通过的概率就很大。
毕竟几个关键位置上的官员,都是张居正和魏广德的人,他们是不会在这事儿上和他们持相反意见的。
陈太后和李太后,显然也没有想到太多,不知道之前朝廷反对下西洋,根本原因还是利益分配的不合理。
她们以为下西洋很亏钱,所以当初才会遭到满朝大臣的反对。
现在看到朝臣都支持,想到皇帝大婚时的盛大场景,自然都乐得合不拢嘴。
“好好好,魏爱卿,既然朝廷已经通过了,哀家也就不说什么,只希望你勤于王事,在这事儿上多上上心。”
陈太后高兴的说道。
“臣遵旨,必定不让太后失望。”
魏广德大声说道。
“魏爱卿,此次下西洋邀请诸国国主到来,预计需要多长时间?”
李太后这时候开口问道。
“最短两年,最长不超过三年时间。
臣以为在皇帝十七、八岁时一定可以返航,届时礼部会把陛下大婚仪式准备的妥妥当当,万无一失。”
魏广德不敢保证两年就能完成此事,毕竟此去西洋,现如今大海上变化太大。
虽然郑和船队每次出海时间也是大多两年多一些,但做事留下一点提前量总是好的。
所以,魏广德给这次出海定下的时间是三年,或许还能把欧洲一些国家的使者也带回。
欧洲那些小国的国王,十有八九是不会来大明的,路途太远,他们不敢赌在离开的时候国家会不会发生变乱。
在魏广德的印象里,欧洲小国林立,似乎一直都是处于混乱状态。
当然,也是因为这样的混乱,才会让他们的军事技术在这段时间里飞速进步。
就好像中国人发明了战争中各种利器,但是在进入大明时期以后,因为国家稳定,战乱变少,导致军事技术开始停滞不前。
不要觉得蒙古的威胁很大,实际上在大明眼里真不算什么,明军依托现有武器已经足够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