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臣天子,下不友诸侯。
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
对于事君,儒家是很有原则的,孔子所谓: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对
君主是‘勿欺也,而犯之’。
大臣有时可以独立行权。
综上所述,儒家对于皇权是有益,并非堂弟所说。”
李少康也算是知识渊博,引经据典,张口就来。
李承乾看着争辩的二人,当即也思索起来二人的道理。
身为太子,未来,大唐必将由他而执掌。
父皇说过,汉初的时候,大汉实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
当时自己也不知道什么叫清静无为。
父皇讲解过,他便明白,所谓清静无为,就是国家不太干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让农民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
黄老二字指的是黄老指的是黄帝和老子。
清静无为是道家思想,道家认为他们的始祖是远古时期的黄帝和春秋时期的老子。
黄老思想就是道家的思想。
李承乾明白清静无为的思想是与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一致的。
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秦朝虽然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不久就开始了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战争使人民流离失所,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因此,西汉建立后,最重要的就是修养。
对于西汉,父皇说过,大唐亦是如此。
西汉政府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国家轻徭薄赋,少干预或不干预农民的生产与生活,非常适合汉初的社会实际情况。
汉景帝时期,国家对农民的税收实行三十税一,极少征调农民服徭役,这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凡事
有利也会有弊,随着社会的发展,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负作用。
国家出现了两极分化,一些天灾人祸或不善经营都会导致土地等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
经过六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国家经济逐步繁荣昌盛,国力也已相当强大,但贫富差距也越来越严重了,一些豪强地主凭借手中的金钱,大肆吞并农民土地,使土地越来越集中,豪强地主沃野十几里,而农民无立锥之地。
这说明,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用其他的思想来代替。
在这种情况下,儒家思想应运而生。
李承乾听李纲介绍过,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受统治阶级的欢迎,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到处推行他们的主张,结果处处碰壁。
西汉,儒家思想发生了变化,有人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
李纲推崇董仲舒因为作为儒家弟子,董仲舒是西汉大儒,为了使儒家思想被统治阶级所采用,董仲舒揣摩汉武帝的心思,在儒家思想中加入了君权神授思想和三纲五常的主张。
李承乾知道,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过后,非常适合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像是为汉武帝定做的一样,与汉武帝的需要和主张不谋而合。
这也是后面的历朝历代为什么继续沿用。
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由此开始。
在李承乾看来,
这是对皇室有利的,民间的百姓事少了,皇室自然就安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