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役中李世民包围了王世充,然后围点打援仅用三千多人就击败了窦建德十万大军,一举击破王世充、窦建德两大阵营。
至于王世充和窦建德为什么会失败。
李明轩印象中,自隋末,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这个背景下涌现出无数的英雄豪杰。
王世充和窦建德能在这个背景下有立足之地,那就证明了两人绝非无能之辈。
但是两个人加起来都不是李世民的对手,是李世民太强还是因为窦建德和王世充太弱鸡?
李世民固然军事能力出众,但是李明轩没觉得这就是李世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诸多将士共同努力的结果。
要知道,在隋末因为杨广战术失误导致东征失败。
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当一个政权失去强有力的军事武装时,野心家就会趁机浑水摸鱼,隋末也不例外。
五姓七望早就因为科举制对隋炀帝不满,奈何隋炀帝手握兵权,加上五姓七望在军中没有控制力,所以只能等待隋炀帝东征失败,他们才出手大肆煽动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出现。
杨广试着拯救隋朝,所以派兵去镇压农民起义。
镇压起义是需要钱的,朝廷筹措银两的方法就是加税
,因此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农民起义需要镇压,镇压农民起义需要加税,加税会导致农民起义,这个循环几乎无解。
最后杨广放弃了挽救隋朝,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乱世出英雄,豪杰纷纷建立政权然后互相兼并攻伐,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一统天下。
宋朝之前岭南并没有大力开发,中原才是重中之重,故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
中原位居天下之中,咽喉九州,锁定南北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
取天下者必争中原,正是因为中原位居天下之中,四方任何地方有战事都会波及中原。
武德时期中原只剩下三大势力,这三大势力之间的注定只能存在一个。
窦建德坐拥河北受制于地缘政治很难一统。
王世充虽然坐拥中原但是德不配位,失败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李渊坐拥关中,进可攻,退可守,他是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
基于这种时代背景,战争在所难免。
武德三年,李渊开始正式布局征讨王世充的计划,并且于同年七月发兵。
在攻取洛阳之前大唐经过了严密的筹划,一方面要稳定关中的统治,避免大后方出现问题。
另一方面就是切断洛阳与战略要地的控制,保障侧翼安全的同时防止窦建德摘桃子。
最关键的是北方突厥的威胁,要知道前朝时期对边疆控制不严导致突厥控弦百万,幅员万里,是中原各政权最大的威胁
。
隋末时期李渊、窦建德等人都曾向突厥交过保护费,因此突厥才是希望中原王朝分裂的人,毕竟这样就能用最小的代价谋取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