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边坐着个孩子,身上背着小小登山包和水壶,像是迷了路的小旅客。
小孩儿的脸被火烤得通红,凑在他身边问他:“叔叔,你在这儿多久了?”
男人蹲下身,翻动着铁圈里几乎碳化的木块。
声音与演员的表演严丝合缝:“二十八年。”
林循几乎要忘了那是沈郁的声音。
他没刻意改变声线,但就是觉得不一样,语气也好、情感也罢,与那张黑夜里沧桑的脸贴在一处,竟然毫无违和感。
而且,她压根不知道他怎么做到的。
看不到画面、看不到演员的口型,只光听电影原声、核对剧本,就能这么精确地找准情感基调么?
这结果不仅仅是天赋异禀,更缺不了勤勉。
看来他很用心,她丝毫没有担心的必要。
“我今年才六岁,二十八年,是多久?”
童声稚嫩天真,不知是后配的还是电影原声。
男人的声音却缓,玩笑中带着些似有若无的沉重。
“二十八年,够这颗松树从树苗长到二十米高,也够你长到我这么大。”
“那你为什么不离开?”
“离开过,又回来了。”
“为什么回来?”
“外头没有这么高的松树,太空**,感觉风能穿着胸膛过。”
孩子自然听不懂,只觉得他说得吓人,龇牙咧嘴打了个哆嗦。
男人也不是说给他听,温和笑起来,从火堆里扒出个滚烫的烤红薯,用棉布包了递给他。
视频结束。
林循没看过上下的剧情,仅仅看这个片段,都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
但心里莫名有种深哀的共鸣。
她甚至没有过多思考他的配音好不好听。
思维已经跟着走进那片松林里,画面、演员、配音,融为了一体。她难以想象电影原声是什么样,大脑没法产生第二个版本,这一版似乎才该是原版。
过了好一会儿,林循眨眨眼,看向远处的天。
风在肆虐,夕阳慢慢下沉,天边泛起浓烈的黑,远山连绵起伏。
这是她在昼山的第十二年,几乎每天傍晚都是这样的景色。这个城市没有黄沙弥漫,亦没有鹅毛大雪,除了落叶与温度,春夏秋冬的差别似乎并不大,风雨是常客。
这点与青原很不同。
说起来,她已经好几年没回青原,上一次回去,还是大前年。
她那会儿大学刚毕业,还没开这间工作室。
遵照奶奶的遗愿,憋着一口气供自己念完大学,突然不知道应该干什么,像是全身的狠劲都散了。
索性回青原待了两个礼拜。
上林村早就拆了,为了建那个没有影子的天文台,被夷为平地。
几个远房亲戚住在镇上的回迁房里。
奶奶当初拿了拆迁款来昼山,没要房子,林循回去连个落脚地都没。
她在三表叔家借住着,由着表叔表婶热情地给她介绍了一个相亲对象。
是一个小包工头,比她大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