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青田县志·土产》记载得很清楚,“田鱼又红黑驳数色,于稻田及坪地养之”。
不再是“有鱼”,而是明确地“养鱼”。
可惜,这种共生养殖技术未能大面积推广。归根到底,又养鱼又种稻,其过程所需技术含量偏高。
古代碍于信息闭塞的局限性,如果没有官府组织人手教授稻田养鱼术,它很难从一个区域传递到另外的地方。
反观现代,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足够便捷,为什么稻田养鱼又少了呢?
一说与农药的使用相关,那会让鱼类存活艰难。
另外就是经济效益相关。不同于古代农户的耕种多为自给自足,如今规模化种田是赚钱为主。农药有助于大规模种植,而当单独种稻的投入与利润高过稻田养鱼,人们会选择哪种植模式也就不言而喻了。】
嬴政手上的毛笔不停,他将水镜内的稻与鱼共生养殖布局图给画了下来。
视频里不只放出了水田的不同沟渠挖掘方式,还列出了一张水田可饲养鱼类表格,每亩田地适合放养的鱼类数量等数据。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选择,后世选择了经济效益更大的单独种稻。
大秦的农户们却多处于自给自足生活模式中。假设官府有规划性、有选择性、因地制宜地推广稻田养鱼术,可以给黔首的餐桌提供更多鱼肉。
鱼肉鲜美,谁会不喜欢。
当然有人不喜,吃鱼的风险与吃鱼的快乐总是同时出现,被鱼刺卡过的人必是有些抗拒心。
不过,对绝大多数的大秦人来说,能多一口鱼肉的幸福感远胜于被可能被刺的痛苦。
嬴政已经懂得好文章的力量。
他想好了,很有必要编撰一本《舌尖上的秦朝》。在推广农具、改良种植方式时,通过宣传食物的美味从全方位多角度来提升人们的改良务农积极性。
他奋笔疾书,把史上多地区的稻田养鱼分布图给誊抄下来,其中就有岭南。
如今尚未把百越给打下来,却已经开始规划后续如何治理了。这是有着充足的信心,或早或晚,大秦都会把南边的一大块地给收入囊中。
等记录完这一部分,将暂停的水镜继续播放下去。
水镜:【说回外来农作物,上次谈到美洲作物在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人的海上航路进入中国。
除了广为人知的土豆、玉米、番薯作为“流量之王”,还有评论区里提名过的辣椒,它在中-->>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