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自己的实验室里,他看着显微镜下面自己-->>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正在研究的牧草基因,心里忽然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董仲舒对这些农学的东西不太感兴趣,但是他依然看得很认真,并且试图从这里面找出些后世教育的蛛丝马迹。
这是他感兴趣的地方。
他已经隐隐的看出来了,后世的教育更注重“实用技术”,而且往往一门技术被研究得很深入。
董仲舒对此一开始是抗拒的。
但是当他看到这些读过书的,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在后续发挥出了这么大的效果,他们研究出来的种子增产动辄都是以亿为单位之后,他动摇了。
谁能说这些人不是大贤呢?
此时,他看到青年李振声在街上收到一个传单,上面写着"欢迎报考农学院,食宿全包,既能上大学,又能有饭吃”之后,更是深受震撼。
后世对于推广教化还真是不遗余力!
他曾经见过有学子天资聪颖但因为家贫最终放弃学业,若是大汉的太学和各路言学也可以提供食宿,那必定也能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君子耻于谈钱。
但此刻的董仲舒,却无比清楚的意识到了钱的重要性。
【李老是经历过42年山东大旱的人,明白绝收对农民意味着什么。他又是研究牧草的嘛,于是心里就生出了一个念头,可不可以将一些牧草的里的抗病基因引入到小麦里,培育出一种新的不怕病害的杂交小麦?】
【这个想法是极其大胆的。水稻的杂交只是引入了不同品种,但大家还都是水稻,但小麦和牧草虽然带有那么一点点的亲戚关系,但实际上算是不同的物种了。小麦和牧草杂交得到的新品种,约等于马和驴□□后生出了骡子。】
【还真让李老成功了!】
【当然,过程肯定没有up主现在说的那么轻松,在研究了整整20年之后,李老拿出了小偃6号,这个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抗病能力强,据说做出来的面食也很劲道。80年代的时候,小便6号按照每年一千万亩的面积进行推广,到了80年代末,它就已经累计为我国增产60亿斤!甚至一度超过了水稻的产量。】
一群农民蹲在田埂上,吧吧的抽着烟斗,对前来讲解推广小偃系列种子的李振声和
农科所研究人员投去了怀疑的眼神。
“你说你这种子,是麦子和野草杂交,能行吗?”
“就是,这听上去就不靠谱。”
李振声丝毫不气馁:"你们想啊,这麦子种了这么多年,精心打理,却还是经常这病那病的,反倒是田里的野草不打理还能长得那么茂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基因里的抗病性强啊。我们这小偃6号就是这个道理。”
在经过农业研究人员的百般推广下,小便6号终于被一批胆子大愿意尝试的农民们种到了土里。
到了小麦收获的季节,他们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708斤!”
亩产的数字出来后,农民们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嘴巴都合不拢了,伸出了大拇指:“要吃面,种小偃!”
“啧啧,”有农人瞠目结舌,“这读书人的脑袋瓜就是灵活。他是怎么想到要把牧草和麦子弄到一起的?”
这完全就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去的两种东西啊!
之前对汉武帝解释过牧草的不同的卫青,也在心里啧啧称奇,原来牧草还能这样用!
神奇。
“看来,还真是要有专门研究草的人啊。”刘彻笑道,“不过,这马和驴能生出骡子?”
卫青:“……这……微臣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他想了想自己养过的那些马和见过的那些驴,长得好像是有那么一点点的相同,或许,还真的能行?
"先记下。"刘彻秉承着仙画说的就是好的理念,先让笔吏记下,打算到时候找马丞来问一问。
【李老后来还研究出了更多的优良小麦品种,同时还在黄准海地区治理中低产的耕地。】
【大家还记得之前说过的漂亮国人布朗发表的那篇文章吗?《谁来养活中国》。布朗的这篇文章真的是刺痛了我们这些农学家先辈们的心。不仅是研究水稻的黄老袁老他们记着,研究小麦的李老也记着呢。2005年,在海南博鳌的亚洲论坛上,李老作为代表发言,将他收集了15年的数据都甩了出来。】
精神矍铄的老者站在会场的讲台上,对与会的每一个人铿锵有力的说道:
“我们认为应该将这些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现在如
此,将来我们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和科技、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②
【李老现在90多岁了,身体还很健朗,据说还经常出现在育种中心的田间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