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要让我们再把视线拉回洪武年,朱元璋为了大明朝的长治久安,将诸子分封为王,驻守边疆,拱卫皇室,形成了明朝的藩王制度。】
【也因此朱棣作为藩王手中是有军事指挥权的,加上他常年征战北方,在军中颇有威望。】
【于是在起事后迅速收拢了一部分边军约三万人,这也成为了他初期与朱允炆相争的底气。】
朱元璋:?这小子笼络军心!我就说小兔崽子哪里来的军队!
朱棣:什么笼络!这明明是个人实力和人格魅力!
【其实朱元璋建立这个制度时,也考虑到了藩王作乱的可能性,规定藩王之间不可以相互往来和串联,避免联合起来对抗中央。】
叶楚戏谑一笑:【可能老朱也没想到他儿子靠自己一路打穿了他留给宝贝大孙子的百万军队。】
朱元璋一顿,不想承认咱家这个大孙子可能也许有点无能?
【建文帝朱允炆虽然聪慧好学,性善纯孝,但其实老朱对于他继任帝位也是十分放心不下,认为他「仁柔少断」。】
【甚至在朱元璋临终之时还特地下了诏书让各藩王在封地服丧,不许来京师。】
洪武年间,朱棣悄悄撇了撇嘴,老爹未免也太偏心了吧!为了让大侄子继位,都不许儿子来奔丧。
永乐年间,已经成为皇帝的朱棣眯了眯眼,想起那段时日自己不顾皇命前往京师奔丧,却被建文小儿派人拿着敕令命自己返回北平,真是叫人不悦!
【建文帝即位时,镇守边疆的诸王已经拥有了很大的权势,对于想要集权的天子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威胁。】
【朱允炆忧心忡忡,便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商议削藩之事。】
【齐泰认为燕王实力最强理当先削,但黄子澄却认为燕王有功无过,对他动手可能会引起舆论,应该从有问题的亲王下手,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
洪武末年,朱元璋重重咳嗽起来,面色阴沉的看向下首的朱允炆与朱棣。
自天幕出现以来,关于立储人选的争议就没有停歇过。
自己的身子已经不行了,起初听闻燕王造反时惊怒交加,但天幕又对朱棣大加赞赏,自己也对允炆继位有些迟疑,这才搁置下来,想再看看后续发展。
朱元璋突地开口:「允炆,可还记得你曾向皇爷爷说过的话?」
朱允炆恭敬回答:「允炆记得,削藩应该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但如果道德和礼法都无法约束藩王的行为,就削减他的封地,降低藩王地位,最后才能出兵讨伐。」
朱棣不置可否的翻了个白眼,装腔作势!
朱元璋瞪了朱棣一眼,看向朱允炆:「允炆,可要记住你今日所言。」
【于是,在朱元璋仅仅去世两个月之后,朱允炆就开始了雷厉风行的削藩。】
【为了避免燕王与其他藩王联合,第一个惨遭毒手的就是朱棣的同母兄弟朱橚(sù)。】
【第二年,连削齐王,湘王,代王,岷王四位亲王,其中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
叶楚一摊手:【朱允炆削藩的手法极为激进,地狱笑话:朱允炆可能是怕老朱在地下寂寞,所以急着要把几位叔叔送下去陪他,可以说是哄堂大孝了。】
洪武末年,「啪」的一声,朱元璋将所有案牍扫落在地,指着朱允炆,还未来得及说话便重重咳嗽起来。
下面的几位王爷早就坐不住了,纷纷站起身怒视着朱允炆,要不是顾忌着老爷子的面子早就冲上去揍人了!
朱元璋好不容易缓了过来,双颊气得通红:「如此削藩!你是赶着去投胎吗!骨肉至亲,他们可是你的亲叔叔!咳咳咳!」
朱允炆早就利索的跪下了,心里颇为不服。
削藩本来就是必行之事,将来的自己说不定就是在这些叔叔的压迫下才不得不激进地削藩!
洪武初年,这里的场面更是一团乱,哭诉声络绎不绝。
朱元璋大吼一声:「行了!」众皇子这才安静下来。
朱元璋揉揉额角,怎么看自己选的这个大孙子都是一副不聪明的样子,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君王敢如此削藩的,真是无知至极!
朱标也是一惊,自己儿子居然刚登基就对叔叔痛下杀手,此刻面对弟弟们控诉的目光他也是羞愧万分,唉。
汉朝,刘彻直接笑出了声:「真是不知所谓,朕尚且不敢如此激进,还要通过推恩令来削藩,他倒是敢!」
卫青也是一脸无语,这明朝的藩王还有军队,这建文帝也不怕他们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