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骂的是六公主,但宜贵妃的脸色可不算太好看,打狗也要看主人,宜贵妃不知道是那位瞧不起先天痴傻的姜夕,还是瞧不起区区『公主』,又或者是瞧不起这个湘水宫。
送走侍卫,宜贵妃依旧憋着火,可低头看见的姜夕的时候,那股闷气居然少了不少,「算了,和你一个痴儿计较什么。」
「饿了么,要吃饭吗?」
「……吃哦。」
*
那日撞见大皇子的人,对于姜夕来说只是无意间的一点交集。许是因为她经常偷跑出去睡觉,在上书房多年,她竟然连一次大皇子也没有见着。
换个地方睡觉,对姜夕来说没有任何影响,而姜若也习惯日日带着她去上书房,风雨无阻。
初春的清晨,院子里头的风还带着些许湿润的冷香,一辆马车的嘶鸣撞散了满院的宁静。
不多时,一只素手从车幔中伸出,白皙细腻,紧接着露出少女明媚的面容。不过碧玉年华,一颦一笑皆是绝色。
来人正是姜若。
此时她正费力地将姜夕从马车里面带出来。
姜夕也不是不会自己走,只不过姜若总是嫌她慢腾腾的。
今日一入上书府,罕见的,还未开始温习功课晨读,先生倒是一脸激动地上前:「公主之前的献策已然稳定了南方流民,将水患之灾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根据户部传回消息,此次天灾所死之人不足往常一半。」
「先生谬赞。」姜若如此说着,但眉目间的少年意气是挡不住的,无数次让这些翰林院的大儒惋惜,若这大公主是个男儿身……那就好了。
姜夕挠了挠手背,春天已经开始有蚊子了。她记起先生在夸姜若那一回了。
去年夏季,南方暴雨不断,造成了特大洪水,无数灾民在此天灾中丧命,而好不容易苟活下来的只能一路往北迁徙到上游的城池。
无数人倒在了路上,而就算侥幸赶到了下一个城池的百姓,也会被拒之门外。
没有一座城镇可以一口气接纳数量如此之多的灾民,而一旦放进来,且说吃喝,再说这三五成群聚拢起来,对当地的治安也是极大的隐患,更不必说大灾过后定有大疫,保不齐这些灾民之中已经有感染了瘟疫的,诸多原因考究之下,这些灾民是注定不会得到妥善的安排。
至少要等到朝廷拨粮下来赈灾,才能算勉强有了一线生机。
按照以往给惯例,如此大的天灾面前,能活下来的百姓十不存一,但就在大公主姜若献策之后,竟然将存活率提高到了一半。
原因就是大公主提出的「以工代赈」之策,朝廷不再一昧地下拨赈灾的粮食,而是以酬劳的方式许给这些灾民,将这些灾民遣返原籍,大兴土木修复城镇,使得这些灾民不再成为流民,而是成了有正经工作的劳动力,不分男女老少,皆可获得这份活计,一时之间,竟然使得南方天平起来。
朝野无一人不为此震惊。
而当日听完姜若给出的治水之策时,姜夕也只是抬了一下眼皮。那个经典的案例名字浮现在脑海中——罗斯福新政。虽然她并非文科生,但如此典型的历史事件还是记住了。其实这个方法任何一个学过历史的人都能脱口而出,但要知道,历史课本可是历史精华的结晶,后人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而身处大盛朝,能够想出这个方法的名士也不在少数,只不过没有将其地梳理成册,再者,此计最重要的是实施的那位……究竟有多大的权力,能够庇荫多大的地方。
这样的人……并不多。
正好,姜若算一个。
此事让姜若一战成名,得了京城才女的称号。
——即便她琴棋书画样样不精通。只能勉强出去献丑的地步。
但这已经足够让宜贵妃开始为姜若的亲事开始准备了。娶妻娶贤德,还有比解决南方水患更加贤德之事吗?
四月初就是姜若的十六岁生辰,宜贵妃准备在那一日操办宫宴,邀请各个上流世家入宴,正式放出议亲的信号。
一切都很顺利,除了姜若不想嫁人之外,并无毛病。
在宜贵妃看不见的地方,姜若会将姜夕像个大抱枕一样抱在怀里,时不时拼命摇晃她的肩膀发癫。嘴里还叫唤着:「我才十六,十六就要嫁人,这是……这使太荒唐了!「姜若一句【这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险些脱口而出。
忽而,喜莲在门外敲了敲房门:「公主,娘娘有请。」
姜若的脸色一下就黑了,嘀嘀咕咕同姜夕道:「母妃肯定又是催婚了。」
「不行,你得陪我一起去,有你在母妃总不好骂我太狠。」
姜夕:……
姜若猜得没错,一进门就看见宜贵妃笑意吟吟:「若儿来了,这是今早刚送来的口脂,看看颜色喜不喜欢。还有织女阁新做的衣裳,还有个极好听的名字,叫广袖流仙裙。」
姜若没给桌子上成堆的物什儿一眼,可当最后一句话落下的时候,她忽然拐了一个弯,「广袖流仙裙?」
宜贵妃难得见姜若对首饰衣裳感兴趣,便摇曳着身姿上前,「这可是当下新兴的玩意儿,听说是西域传来的新鲜物件,而这些衣裳出自织女阁,这世间取遍奇珍异宝也只做出了三套,而这三套自然都归我若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