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道微微躬身,沉思片刻后,神情庄重地说道:
“陛下,臣以为诸位大臣所荐之人皆各有所长,然而,臣斗胆举荐一人,乃杨廷和。”
“杨廷和?”
朱佑樘微微挑眉,眼中闪过一丝探究,“你且细细说来。”
“陛下,杨大学士年少成名,十九岁便高中进士,其才学之高,世人皆知。
他入仕以来,历任多职,在翰林院潜心钻研经史子集,为日后的治国理政积累了深厚的学识底蕴;
在地方任职时,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对民生百态有着深刻的认知。”
徐志道条理清晰地阐述着。
“但这还不足以成为他入阁的关键,陛下。”
徐志道微微顿了顿,接着说道。
“如今朝堂局势复杂,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既需应对边境的军事威胁,又要处理内部的民生、吏治难题。
杨廷和为人沉稳,遇事冷静,有着超乎常人的大局观和决断力。”
“就拿之前的灾荒赈济一事来说,他负责统筹调度,不仅迅速调配物资,还巧妙协调各方力量,使得受灾百姓及时得到救助,且未引起地方秩序的混乱,这等协调各方的能力,正是内阁所急需的。”
徐志道补充道。
“再者,杨廷和对朝堂上的军事、民生、律法等诸多事务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能从宏观角度出发,权衡利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在军事方面,他虽未亲临战场,但对军事战略的研究颇为深入,能为国防决策提供新思路;
在民生经济上,他深知农业乃国家之本,提出的多项鼓励农耕、兴修水利的举措,都十分具有前瞻性;
在律法方面,他主张律法应与时俱进,既维护法律的威严,又注重其合理性,以更好地治理国家。”
徐志道进一步阐述。
徐志道微微前倾,加重了语气:
“陛下,最主要的是,杨廷和曾教导过太子殿下。他对太子的品性、学识、志向都有着深刻的了解,能以辅佐储君之心,为陛下分忧。
日后太子登基,杨廷和也能凭借这份熟悉,更好地辅助新君,确保我大明江山社稷的平稳传承与发展。”
朱佑樘听后,陷入了沉思,许久之后,他缓缓开口:
“济危所言,让朕颇有收获。此事朕还需再斟酌一番,你先退下吧。”
徐志道行礼告退,心中明白,自己的一番话,或许能为陛下的决策提供些许参考,而内阁人选的最终敲定,将对大明未来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朱佑樘对着门外,扬声说道:“你们进来。”
声音不高,却带着上位者独有的威严。
牟斌和何鼎二人闻声,立刻恭恭敬敬地走进殿内,在朱佑樘面前单膝跪地,齐声说道:“陛下。”
,!
朱佑樘微微抬手,示意他们起身,目光在二人脸上来回扫过,随后缓缓开口问道:
“你们说,徐志道知道自己外祖父的事吗?”
牟斌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上前一步,恭敬回道:
“陛下,据臣暗中查探,徐志道对外祖父之事应该没有察觉。
但他平日行事极为谨慎,未在人前显露过丝毫情绪波动,也未进行过相关打听或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