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免让格蕾丝想到后世非常有名的一本侦探小说。
她心情颇好地把玩着手里的一便士银币,上下抛动着往大路上走。
一个小乞丐垂涎地盯着硬币,慢慢凑近,却不敢开口讨要。
社交季在即,最近巡警数量很多,一旦被发现乞讨,就会被抓起来。
格蕾丝把银币攥在手心里,说道:“这个可不能给你,小家伙。”
看着孩子脏兮兮的小脸上透着失望,她拿出一先令银币,偷偷塞给他,“不过这个可以给你。”
小乞丐望着她的背影,又看了看银币,心想着,要是所有的先生都这么好说话,那可就太好了。
格蕾丝回到别墅的时候,公爵大人正在花园里闲逛,以躲避被伯爵夫人邀请来用下午茶的淑女们。
这时格蕾丝心血来潮地说了一句,“下午好啊,华生。”
看她那眉飞色舞的样子,虽然公爵大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叫做华生,但也能猜出来自己是被总管先生调侃了。
不过看她今天脸色红润,语气活泼,公爵大人才不会计较此举是否失礼,反而心里有些高兴。
想必如果被叫做约瑟夫的话,他会更高兴。
另一边,瓦伦夫妇辞别了格蕾丝,坐上了当晚的火车,回到了利兹。
“我们就这样走了,说实话,我心里很不安啊,威廉。”
下了火车,瓦伦太太和丈夫一边往家走,一边说着话。
“既然克里斯蒂先生不接受金钱上的感谢,我们当然就要想别的办法。”瓦伦先生的手提箱里,全都是自己这几天紧急记下来的有关贫民窟的资料。
他都想好了,要把自己这些天的奇遇全都照实写出来,然后再
把一便士侦探的事迹穿插在文章当中。
就这样,瓦伦先生在回到利兹之后,立刻开始着手撰写他在贫民窟的生活笔记。
故事篇幅不算太长,但却把贫民窟的种种惨相描述得栩栩如生。
其实不光伦敦是这样,英国各个城市和乡村,都有流民和贫民窟。
仅仅是伦敦的白教堂和霍克斯顿两个穷人区,就有一百多万的穷人。
他们甚至不是人们所想的那种穷,而是连温饱都保持不了的穷人。
他们中的三分之一,会死在济贫院这类慈善建筑当中。
世上所有的快乐都与他们毫不相干。
几篇连载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不过上流社会的人嘛……
还是一贯得自欺欺人。
而工厂主们呢?
他们一面宣扬工人应当节俭,好像穷人们吃不上饭是因为挥霍无度似的。
另一方面,他们将矛头对准了《谷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