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的进步,让寡人感到欣慰。"秦天环视众人说道,
"但这只是开始。秦国的发展需要更多人才,需要你们培养更多能工巧匠。
这三年,我们不仅修成了贯通南北的水渠,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储备了大批人才。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秦天的话语铿锵有力,令在座的工匠们热血沸腾。
众人纷纷表态,要为秦国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夜深了,大堂内的灯火依然明亮。
工匠们分成小组,有的整理教学心得,有的编撰图解,有的完善实践课程。
这些凝聚着智慧的教材,将成为秦国发展的重要财富。
三个月后的一个秋日清晨,朝阳洒在工匠学堂的考场上。
新一批学员正在进行结业考核,考场分为机关、木工、铸造等不同区域,每个区域都在测试相应的技能。
总教习郑国和几位老师傅坐在考官席上,认真观察着每一个考生的表现。
经验丰富的老周不时在纸上记录,时而皱眉,时而点头。
"这批学员的水平确实很高。"老周放下笔,满意地说,"特别是那个李山,不仅技术纯熟,还很有创新精神。"
郑国顺着老周的目光望去。
"不止是技术。"郑国说,"你看他的领悟力,正是我们需要的人才。"
张师傅点头:"这孩子去年来时还是个愣头青,现在完全不同了。看来教学方法对路。"
考生们依次展示技艺,有的测绘图纸,有的操作水闸模型,有的演示土质检测。
每个人都全神贯注,生怕错过细节。
"看来教学确实有效。"
"这些年轻人不仅掌握技术,更学会了解决问题。"
午休时,考官们讨论上午考核情况。
最终选出十名优秀学员,准备进入更高级培训。
"你们要记住,"郑国对这些年轻人说,
"技术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思考和创新。秦国的未来需要你们。"
下午,老师傅们开始指导年轻工匠编写技术文档。
这些文档不仅记录操作方法,更总结了背后的原理和经验。
"写得要细致,把每个步骤都说清楚。"
"要想到别人看到这些文字时,能否完全理解。"
工地上传来喧闹声。
几个农民带着自己改良的农具来请教。这些农具虽然简陋,却很实用,显示出民间智慧。
"让他们也来参加培训。"郑国对助手说,"这些都是难得的人才。"
傍晚,秦天在书房召见郑国、白起等人。
"今天考核如何?"秦王问。
"很欣慰。"郑国答,"尤其是几个年轻人,展现出非凡才能。"
"好!"
秦天露出笑容,"人才培养比金子还珍贵。现在的秦国,正需要这样的新生力量。"
:()穿越到战国,谁说天下苦秦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