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朕并没因此就高枕无忧,旧党虽然清除了,新的党派中却不乏朕亲近之人,有的甚至是皇亲国戚,这些人朕不能不防。朕重用他们的同时,暗里也有打压,或将他们的子女遣派在外,或收归他们的职权在朕手中,让他们无法专权独大”
说到这里,李重献停了下来,偏头看向宋修濂,“当初立储之时,爱卿曾言,立储乃国之大事,太子不仅要才华出众,身体康健更为重要。朕那时便知,卿意属之人是三皇子,可朕偏立了身体病弱的二皇子。卿可知这是为什么吗?”
宋修濂回道:“微臣愚钝,猜想大概是三皇子年幼的缘故。”
李重献道:“年幼是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原武彰。立储之前,原武彰已在军中立有威望,底下将士只听从他的命令,对朕派去的大将不理不睬,置若罔闻。因为谋合不来,原武彰甚至还把朕派去的两员大将斩杀了。试问哪个皇帝敢重用一个功高欺主之人?若是让三皇子做了储君,怕他外戚独大,牵制皇子,易了我大靖朝百载江山。”
“去年羌靖两国交战之时,朕便做了决定,无论原武彰败胜与否,朕都要收回他的兵权。只是朕没想到,今年得胜归来,他那么轻易就交出了兵权,并且还把朕封他的侯位谢辞了。他大概是猜出朕会如此待他。”
李重献又重重吸了口气,不知是唏嘘还是释然。宋修濂却心觉寒凉,自古帝王多薄凉,为了维护自家江山,区区一个将军又算得了什么,便是他自己,不也一样为皇帝所利用吗?
皇帝之所以与他在这里闲谈,是因为他是太子的老师,有其利用价值。若有一天,他所做之事对皇权产生了威胁,怕是也会为皇帝所不容,落得个凄死的下场。
但他又不能因此便退官不做,那样的话,他当初拼死不活科举是为了什么。
宋修濂陷入了沉思。
那边李重献还在继续说。
“洪水刚过,又来了雪灾,今年很是不太平。可不管是洪水还是雪灾,只要官民齐心协力,灾祸很快就能过去。朕担心的是边关,平凉关失守”
说到此处,李重献痛心不已,将新换的将军痛骂了一顿。宋修濂听着他不间断的喘息声,生怕他一个激动,断了气去。
待情绪平稳下来了,李重献才又接着说:“朕已下旨去请原武彰了,很快他便会复职,重返边关。只是”
他突然又握住了宋修濂的手,“朕还是对他有所忌惮,这江山姓李不外姓。爱卿辅助太子时,一定要谨记两点,外戚不可独大,宦官不可专权,做到这两点,我李姓江山方可代代流传。”
“爱卿定要辅助好太子,”宋修濂感觉覆在自己手背上的手力道又重了几分,“爱卿切记朕说的话,一心一意对待太子,不可贰心。”
说完,李重献的手缓缓垂了下去。
宋修濂跪到地上,叩道:“臣当谨记圣言,一心一意辅助太子,尽心竭力,死而后已。”
李重献的脸上慢慢漾开一笑,甚是欣慰。宋修濂跪在床榻前,听着人的呼吸渐渐衰弱下去,与方才那个滔滔不绝,话无止境的帝王简直判若两人。
而且,方才皇上的脸上有光泽,现在又恢复了最初的灰白。这让宋修濂不禁联想到,将死之人短暂的回光返照。
之后寝殿里是长时间的静默,只闻外面肃肃风声。
很久之后,突然一声咳嗽,打破了寝殿里的沉默。李重献缓缓睁开了眼,眼睛浑浊,眼角似乎有泪水。
他用非常虚弱的声音说:“爱卿有一句说的当对,朕确实是个于国于民有功之人。先帝在位时,大靖江山风雨飘摇,岌岌可危,是朕力挽狂澜,将这破碎的山河重修于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开启了一个新的盛世。‘英雄’二字,朕当之无愧。”
“朕这一生,没有后悔。唯有一件事,鲠在心中,每每想起,刺痛不已。那时朕刚登基不久,清除旧党时杀疯了眼,连朕的唯一的皇弟也一并杀了,朕的皇弟那时不过才五岁。朕怕的是,将来朕升天了,朕的列祖列先不认朕这个不肖子”
眼角流下两道泪水,李重献重又闭上了眼。然后寝殿里又是死一般的寂静,宋修濂连着唤了几声“皇上”,李重献手指微抬,说:“爱卿一路舟车劳顿,回去歇息去罢,朕也累了,想睡一会儿。”
宋修濂叩了一头,默默退了出去。经过殿里的桌子时,他看了看桌上的药碗,碗里汤药黑浓,早已没了热气。
外面风声凄唳,大雪落个不住,一脚踩进去,没走几步,脚印就给埋了去。
回家的路上,宋修濂想着方才寝殿里李重献说的话,很难以好坏来评判此人的生平。不论功过,李重献身上有一点却是让他佩服至极。
李重献在位三十一年,除去生病有事外,一万多个日子,李重献一日不落地早朝取谏。
纵观历朝历代,没有一个皇帝是天天早朝的。
大雪纷飞,压向漆黑无边的夜,宋修濂裹紧了氅衣,缩在马车里。
一身风雪回到家里时,夜已至深。他身心疲惫,很快就睡了过去。睡梦中,隐约听见撞钟声,一声接着一声,不绝于耳。
枕边人李书书将他摇醒,“修濂,发生什么事了,谁人在敲钟。”
宋修濂坐起身子,神情恍惚,呆愣了好一阵,才说:“皇上驾崩了!”本朝礼制,皇帝驾崩,鸣钟七十二下。
宋修濂立马穿衣下床,李书书拉住他问:“你要去哪儿?”
他说:“我进宫去。”
从屋里出来,寒风飕飕地吹。
雪停了。
东方泛起微白,天快要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