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应对之策,我也早有想过,若北上攻平原,必会引起袁绍的防范,我应先把青州黄河以南之地尽数拿下,以黄河防范袁绍。”郭嘉听了,点了点头:“看来我是过虑了,原本我担心国相会乘胜追击,北上平原,重新打通与公孙瓒联系的通道,以获得强援。若是如此,我必会劝谏。”“哈哈哈哈,公孙瓒已是自身难保,我可不能靠他。我已让杜子绪布告给乐安郡在黄河南岸各县,要求各县尽快投降,夺了这些县后,我会先出兵,平定齐国、乐安郡境内的黄巾散兵和匪徒。”乐安郡跨越黄河,陈炎只能先夺黄河南岸,以避免刺激到袁绍。“至于何时东进攻打北海,恐怕还得等一个恰当的时机了。如今,我该做的应该是,打造黄河防线,防守袁绍。然后招募士兵,囤积粮草,积蓄实力。”郭嘉想了想:“国相虽夺了齐国和半个乐安,治下人口增加最多不会超过五万人,青州人口太少,国相想招募士兵,扩充兵力,只怕不易。”“唉!我亦知如此,我虽在极力地收拢百姓,但增加人口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唯徐徐图之。”就算拿下齐国和半个乐安郡,他治下总人口也不过十五万左右。“以国相目前的身份,想收拢到流民百姓,恐怕还有些困难。”“奉孝这话是何意?”“国相可知孙宾硕为何执意要离开东平陵?”陈炎感到疑惑,怎么又谈到这孙嵩了,他随口一问:“为什么?”“国相以为孙宾硕因此前之事怨恨国相,其实孙宾硕并非气量小之人,而是……国相这济南相乃是自封的,名不正言不顺。国相重贤才,又发举贤令,但真正来投国相的,少之又少,皆是因此。”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陈炎的出身差了些,难以吸引到青州当地的一些文人,例如邴原、管宁、华歆等现在都在青州,但陈炎是不可能招揽到这些人。陈炎的举贤令只招来了一个对他有用的人,便是高顺。“原来如此……”陈炎恍然大悟,他知道自己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要不是奉孝提醒,我至今还未能察觉,那奉孝之意是……”“国相应该派使者去见陛下,向陛下求个官当。”“不错,正该如此。”“不过……”“不过什么?”“国相难道不知道吗?陛下在长安,受到西凉人的欺压,然关中日益混乱,听闻早在三个月前,陛下就已经东归,打算回雒阳。对于国相而言,若是把握好机会,此大有可为。”“奉孝以为,我该怎么办?”陈炎皱起眉头,他在青州,距离长安超过两千里路,他早把汉献帝刘协忘到脑后了,一时没想起刘协东归的时间已经到。郭嘉摸了摸自己的下巴,咳了几声,接着说:“今虽汉室衰败,但天下之人,向汉者仍数不胜数,陛下东归,必会有人想迎,届时便是大功……更有甚者,可挟天……”或许他觉得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话有点大逆不道,连忙改了口。“至今为止,西凉诸侯、河东白波军、河内太守张扬,曹操等人,已然有了动作,袁绍却没有出兵,倒是让人感到有些意外,看来我当初离开邺城是对的,袁绍虽有四世三公之名,但目光短浅。”“如我所料不差的话,这些诸侯中,唯有曹操能迎到陛下,所以,国相应当派人去见曹操,与曹操结好,以求得青州刺史之名,如此名正言顺,再收拢百姓,招募士兵,率军东进讨伐北海孔融,必事半功倍。”“可是,奉孝为何认为唯有曹操能迎到陛下。”陈炎不奇怪都不行,莫非郭嘉也知道历史?“哈哈哈哈,国相,这不难判断,今各诸侯去迎陛下,但迎陛下不难,难的是如何安置陛下?陛下乃帝王之尊,又有朝廷百官随行,其耗费可不小,几路诸侯中,白波军不过是一帮以掳掠为生的匪徒,怎么安置陛下?”“张杨据一小小河内,自保都成问题,如何养得起陛下?陛下也不可能跟张杨去河内。至于随行的西凉诸侯,若他们有办法,又何必将陛下送出长安?能迎回陛下的人,唯有曹操,当然,这些诸侯中,也唯有曹操实力最强,此是主因。”“国相可提前派人去结好曹操,待其迎回陛下后,国相必有好处。若能得到济南相之职,也名正言顺,若能进一步得到青州刺史之职,国相可光明正大地在青州收拢百姓,招募人才,届时必从者云集。且,结好曹操还有其他好处。”“有何好处?”“曹操此时正全心迎回陛下,此前其虽夺回兖州,却让吕布逃往徐州,留下隐患。徐州又是四战之地,曹操当前的战略便是夺徐州,巩固兖、豫二州,青州位于兖州之东,但曹操无暇东顾,如此一来,曹操与国相之间几乎没有矛盾。国相亦无需担心青州西面的安全。”“曹操与袁绍,皆有野心,若曹操得陛下,必会野心膨胀,学董卓、李郭等人,独揽朝政,以天子之令为己谋利,可袁绍又如何甘心听命于曹操?届时,曹袁必然发生纷争,国相与袁绍为敌,曹操便可为援,为国相牵制袁绍兵力。”陈炎沉吟一番,点了点头:“我明白了,幸得奉孝提醒,否则我必会错过良机。”“为国相效力,自当尽心尽力。”陈炎手下最适合去曹操的人,恐怕只有伊籍了。话说伊籍去中山已经有两个多月了,至今未归。……正在陈炎发牢骚之时,伊籍终于回来了,他先来见陈炎。“恭喜国相,今国相攻破袁谭,青州已稳,未来可期,哈哈哈哈。”伊籍心里也很高兴,似乎他每次出差回来,都能听到陈炎大军获胜的消息。此时,他心中对陈炎的佩服油然而生,国相真是厉害,真不愧是我主。“机伯回来,等你好久了,哈哈。”:()三国:刘备前脚刚走,我就来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