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戏的第三天,楚杭就找到正准备登台的杨继,告诉他,《断桥》那一折戏,他应了。
彼时杨继已经画了脸,着了行头,乍一听这消息,惊得髯口差点从脸上掉下来。
楚杭则笑容浅浅,抬手理了理大师哥戏服箭氅,说:“不过咱们时间有限,所以只能在每天这茶楼歇业后,操练起来了。”
杨继怔然不能言语,所有的情绪汇集在一处,是感动,是感谢,甚至是疼惜,他这个师哥分辨不清,最终只是重重点头:“小师弟,你对‘三清园’的恩,我们杨家记下了。”
楚杭如释重负般笑了笑:“师哥,一家人,非得跟我说两家话吗?”
杨继抬手拍了拍肩膀,尽在不言中,而后转身上台了。
距离在戏曲中心登台亮唱的日子还有三十多天,而无论是这场《断桥》还是《白蛇传》其他折本,都是“三清园”之前从未唱过的选段,虽然戏词念白记在心里,但是毕竟是第一次唱,几个演员之间如同初次合作般,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磨合,磨人物,磨舞台,更磨戏。
由此,每晚茶楼歇业,楚杭、方筱和叶天便留下来,一遍遍过场走戏,而剩下的人也不离开,他们磨戏,杨继就带着其余几个正式演员坐在台下品着,挑着,不怕找不出错来,只怕一时疏忽,忽略了场上任何一个小细节。
白天戏班正常营业登台,晚上还要练戏,这段时间楚杭简直忙得分身乏术,一点闲工夫都没有。
而让他诧异的是,陆越岩那边似乎比他还要忙。
楚杭现在全天都待在茶楼中,只有每晚夜深人静之时才从茶楼离开,而一开始的那几天,陆越岩还能乘着月色,急忙忙地赶来接他,后面几天,干脆就不见了人影,再一段时间,听说他和对面“尚品斋”的老板请了几天假,彻底神龙见首不见尾,不知所踪了。
楚杭心里纳闷,但是他这边时间又紧俏,于是也没分心过多询问。
毕竟陆越岩和他一样,都有自己的生活,谁能整天绕着另一个人打转呢?
清晨六点,整个城市还未徐徐醒来,一辆黑色迈腾车穿越市区,驶上高速,两个小时后,在临市老城区一处不起眼的店铺门口停下。
店面很小,门檐上挂着一块老招牌,只写“制衣”三字,斑驳陈旧,已有年头。
陆越岩下车,发梢沾着晨间雾气,微潮地落在额前,他轻车熟路地踩上门口台阶,敲了敲门,唤了声:“陈师傅。”
不消片刻,店门从屋内拉开,一个劲瘦的老头儿身穿一套粗布对襟唐装,灰蓝色的布料,更映得那张不苟言笑的面孔多了几分严苛之意,这正是陆越岩的好助理林恒精挑细选过后,才如给他找来的沧海遗珠。
会做传统手工戏服的老先生,陈中环。
高奢品牌和私人订制是不用想了,那些走高端路线的知名设计师,玩时尚抓潮流是一绝,但是挨个数过去,没一个精通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
陈中环负手立于门前,眼神中带着老手艺人的严谨与清高,冷声问:“来晚了五分钟,还以为你不做了呢。”
“那不能够。”陆越岩服软笑起来,“路上车胎出了点小问题,换了个胎,您久等了。”
不过才迟了五分钟,哪里算得上久等。陈中环知道他是恭敬客气,便也不再多说,哼了一声后让出路来。
总算是进了门,陆越岩长吁一口气。
当初按照地址找到这位陈师傅,表明来意后,老头儿审视锐利的目光从上到下打量他一番,而后摇摇头,说:“教不了,做不成,回吧。”
当即吃了个闭门羹,陆越岩不死心地问:“为什么?价钱不是问题。”
谁料老爷子自持风骨,闻言又扫他一眼,失笑道:“有钱了不起是吧?但是这世上有些东西,又哪里是花钱就能买到的?有钱难买我老头子愿意,看你不顺眼,就不想教,你给做金山都免谈。”
陆越岩:“……”
这老头儿吃软不吃硬,带着旧时匠人的倔脾气,陆越岩就算是再桀骜不逊,也只得自己压下,最使出浑身解数在老爷子店里软磨硬泡地腻了三天,终于以诚心换得一个点头。
“先说好,做戏服是手艺活,急不得,糙不得,要是你做到一半没了耐性,定金我全退给你,但是样衣你可是连一片裙角都拿不走。”
陆越岩吸气,憋气,点头,郑重道:“您放心。”
进了店门,里外各一屋,外屋墙上挂满了做好的戏服,霓裳羽衣,绫罗细软,一针一线皆是手工缝制,然而价格不高,却鲜有人问津。
这个时代,听戏的人越来越少,能在茫茫人海中特意找一间卖传统戏服店铺的人,更是寥寥可数,凤毛麟角了。
里屋就是陈师傅的制衣间,偌大的操作台上堆叠着雪纱白绸,旁边是一台老式缝纫机,脚踩踏板,要多复古就有多复古。
陆越岩永远都忘不了,几天前自己第一次坐在这台宝贝前,指尖摁着雪绡小心翼翼地走针时,悬针扎手的酸爽痛楚。
几天下来,陆总修长养眼的十指上裹满了创可贴,乍眼一看,还以为他这学的不是做戏服,反而是泠泠古筝。
陈中环在操作台边上的木椅上坐下,刚坐稳,手边就递过来一只紫砂小茶壶,陆越岩神色自然地奉茶后,大咧咧地往缝纫机前一坐,继续昨天的活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