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试
==============
六月的院试很快就到了,作为童生试的最高考试阶段,它由各省的学政主持,学政由皇帝钦派翰林充任,每省一人,任期三年。
院试分岁试和科试,岁试是学政到任句》中将“亲民”解作“新民”,认为“亲”字是“新”字的误写。新者,革其旧之谓,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已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3]。意思是就是去引导、教化人民,革除旧思想,完善自己的德行。
而王阳明则认为若将“亲民”解释为“新民”,则违背了儒家“反求诸己”的原则,“亲民”也好,“新民”也罢,都指的是自己。
宋知意虽然认为王阳明的学说也很有道理,但大周科举还是以程朱理学为准,故而还是按照朱子的思路拟出了答案。
。
最后的便是帖诗题了,巡考官举着题板,其上写着“冯妇攘臂下车[4]。”
宋知意心中一喜,前几日他睡前读《临文漫谈》的序言时,看到山居先生曾提到一句他是冯妇下车,宋知意觉得此句眼熟,但又不记得它的具体意思,于是便下床翻了翻书,才忆起这是孟子中的一篇。
这篇讲的是晋国有一个叫冯妇的人,他擅长打虎,后来他立志成为善人,不再搏虎。可有一天,他遇见很多人在追逐一只老虎,这只老虎背靠险峻的山,没有人敢接近他,众人见到冯妇,便来迎他去打虎。冯妇受了众人的追捧,于是“攘臂下车”,再次打虎,但也因此遭到了士人的嘲笑。
后人读了这篇,将其解释为人有了自己的目标,就应该坚持到底,不应该轻易为外因而改变。可如果将此篇结合孟子当时的处境来看,当时齐王并不想重用孟子,他打算离开。齐国遭遇饥荒,齐王却不打算开粮仓救灾民,若孟子回去劝谏,也会受到齐王身边人的嘲讽。
孟子虽认为他向齐王劝谏是像冯妇一样,可难道他就真的忍心看到齐国的百姓受到饥荒之苦吗?这样看来,“再作冯妇”的意思也并不绝对了。
宋知意对着题目想了片刻,决定还是取巧,提笔写下
冯妇
身能搏虎心存仁,却为尤诟离庙堂。
若见人间疾苦色,再作冯妇又何妨?[5]
宋知意想若是能读懂此句,不少人都会从批判冯妇的角度去写诗。他另辟蹊径,从为民做事的角度来写诗,也契合了前面两道题的主题,说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宋知意誊抄好了答案,又检查了一遍才缴了卷,门口聚集了不少答完题的学子在讨论今日的考试了,江守徽和宋知远也已经出了考场在等他。
宋知意走到他们两身旁,道:“二哥,三表弟,我来了。今日这场感觉如何?”
江守徽答道:“今日的帖诗题有些难度,但我和二表哥都觉得答得尚可。我刚刚还听到不少学子没读懂题,缘文生义,把冯妇攘臂下车理解成妇人下车,出了考场何人讨论才知其义,懊悔不已。三表哥答得如何?”
宋知意笑笑,道:“我也感觉尚可。”他先前就料到会有不少考生栽在此题上,还好他读书时无意间重温了这一掌故,不然说不定也会和这些考生一样了。
接下来的一场再覆对宋知意来说也没什么难度,他轻松答完,就等十几天后放榜了。
……
贡院里这几天到了晚上也是灯火通明,院试人数不少,主考官又只有学政一人,自然是要加紧批卷排名的,不然赶不上出成绩。
而此时顺天府学政贺良翰脸色却不怎么好,这次考试的帖诗题出自《孟子》并不是偏题难题,只要熟读四书,是定然不会偏离原意的。可他翻阅考卷时却发现有不少学子将冯妇看作妇人,写出来的诗千奇百怪,更有甚者,写出了“纤纤白玉藕,款款轻莲步”这样的句子。见到这样的诗句,贺良翰怒火攻心,把这些望文生义,胡编乱造的考生都除了名。
这厢,其他几个阅卷的考官把优秀答卷也挑选出来呈给学政进行排序,贺良翰看了这些考卷上的答案,表情这才和缓了些,直到查看最后一张考卷,他眼睛一亮,露出惊喜的神情,称赞道:“看来还是有人能作出别出心裁的诗作,言语质朴,含义深远,是为上乘。”说完便仔细甄别开始排名。
……
终于到了六月底,院试放榜,贡院外天不亮就挤满了人,都来看自己的成绩。
很快,贡院里走出衙差来,一张长榜被张贴于墙上,宋家三个哥儿来得晚了些,只能站在人群外围奋力踮着脚看。
人群中,不知谁说了一声:“第一名是宋家的那个。”
“是他?比傅阁老家那位还厉害,我先前听说过那位过目不忘的本领,竟然能越过他去,真是了不得啊。我听说他今年才十四岁,年纪轻轻就能夺得院试案首,真是天纵奇才啊。”
宋知远听了有些紧张地咽了扣唾沫,他们刚刚说的人会是他吗?宋知远又看了一眼身边的宋知意,神情淡然,跟他一比自己这心态就相形见绌。
宋知远费力向前挤了挤,总算能看清长榜上写的名字。只见上面写着第一名宛平县宋知意,第二名宛平县江守徽,第三名宛平县傅元杰……一直看到第二十二名才是他的名字。虽是中榜,但与宋知意已经是差上了许多。
宋知远的脸色瞬间有些,他心情复杂,默默地从人群中退出来,对江守徽和宋知意道:“第一名是三弟,第二名是徽弟。”
两人看着宋知远蔫吧儿的样子,对视一眼,明白了宋知远考的不是很好。宋知意没有表露出太多欣喜,只道:“多谢二哥帮我们看。”
宋知远点点头,道:“快回去吧,你们一个第一,一个第二,一会儿定有人要去府中报喜的。”随后转身走了,背影看上去有些消沉。
宋知意二人也没多说什么,只是也跟上了他的脚步。
三人前脚刚回府,后脚来报喜的衙差就来了,一共两队,一时间宋府的门口甚是热闹,门庭若市。宋恒和江氏都在,看着衙差们给两个孩子递上喜报后,宋恒满脸是笑地请人进屋里头来喝茶,两个儿子都上榜,其中一个还位居榜首,很有他当年的风范,哪能不高兴。而江氏自然也是脸上带笑的,只是那笑容只虚浮在脸上,并不是由内而发。
带送走衙差们后,宋恒拿过宋知意那张喜报,爱不释手的反复看,家中的后辈有出息,那家族也是在走上坡路。他摸摸胡子,稍微收敛了一下脸上的笑意,道:“知意和守徽这回都高中,知远也不错,今后也需再接再厉,把这势头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