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事一直持续到十一月中旬,随着胡人可汗被李耀生擒,胡人立即举兵投降,请求议和。
捷报再次递到了京城。
熙宁帝坐在御书房,看完最新这一封,又将半年来收到的所有捷报都拿出来快速翻看了一遍。
长达半年的战事,大大小小的战役有百余场,但凡胜仗必然有人立功,其中有驻守边关的各位老将,有李耀、谢琅、岑灏这样的壮年将领,也有李显、张护这类才刚刚二十出头的年轻小将。
国舅曹勋作为主帅,向熙宁帝举荐了十几位颇有潜力的年轻小将,对早有扬名的立功老将更是赞不绝口。
曹勋身在战场,当然也有很多立功的机会,然而除了六月里曹勋亲自带兵杀了两次敌,其他时间曹勋都是在帅帐里运筹帷幄,将最直接的杀敌立功的机会都分派给了其他人。
放下捷报,熙宁帝看向窗外。
他一直都知道自己这位大舅是个百年难遇的将才,熙宁帝敬佩他,却渐渐地也开始了对大舅的忌惮。
同样是将门,李家从李雍到李耀、李显都是清正之流,李耀就不说了,李显虽然也有谋略,但他的谋略都用在练兵打仗,对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毫无兴趣,平时也不耐烦去结交其他官员。
因此,熙宁帝信任李家,以前的各位祖宗们也都信任李家,只有小昏君那样的才会因为私怨跟李家过不去。
曹勋不一样,他不但是个将才,亦是个权臣,这么多年来,熙宁帝看得清清楚楚,曹勋不但牢牢掌控着兵权,暗地里亦对六部政务有所染指,凡是与他政见不和的官员,要么被罢官,要么被外放,少有能在朝廷站稳脚跟的。
早些年熙宁帝还年少,他觉得大舅这都是为了他好,是在替他巩固势力,而且大舅一心为国,从未利用权势获取私利。
然而随着熙宁帝亲政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从大舅那里感受到了威胁。
他不是父皇那样贪图享乐的皇帝,不会把手中的权力都下放给心腹之人,再把所有时间都放在美人或猫狗之上。
他想做个明君,想证明自己的文治武功,想让百姓们赞誉他,想让敌国畏惧他,想让贤臣名将都成为他的附庸,而非功名凌驾在帝王之上。
那么,这次战事,大舅把立功的机会都让给别人,究竟是一心为朝廷栽培新人,还是已经察觉了他的忌惮,故意用这种手段打消他的顾虑?
十二月初,大军班师回朝。
这是熙宁帝登基后的第一次边关大战,也是一场扬名周边各国的胜仗,熙宁帝龙颜大悦,特率文武百官出城相迎。
百姓们则簇拥在街道两侧,等着瞻仰将士们的雄威。
醉仙居里,云珠、顾敏分别带着两家的孩子早早过来了。
七岁的岁岁乖巧地坐在娘亲身边,四岁的李信跟炳哥儿在雅间里跑跑闹闹,煜哥儿跟在旁边看着。
跑够了,李信得意洋洋地对炳哥儿道:“我爹比姑父
厉害,胡人可汗就是被我爹抓住的!”
三岁的炳哥儿虽然已经忘了自家爹爹的模样,但小孩子都喜欢攀比,他马上大声驳了回去:“我爹才厉害,我爹是大元帅!”
李信:“大元帅有什么用,他能抓到胡人可汗吗?”
炳哥儿找不到话了,求助地看向哥哥。
煜哥儿笑着解释道:“元帅是制定整个战场的战术的,将军们再根据元帅的安排带兵出征,但战场形势千变万化,也需要将军们随机应变指挥士兵,所以元帅厉害,将军们也厉害,帅将一心才能赢得胜利,少了谁都不行。”
李信眨眨眼睛,过了会儿小声嘀咕道:“那也是我爹最厉害。”
炳哥儿:“我爹最厉害!”
旁听许久的岁岁终于开口了,用看小傻子们的眼看看着两个弟弟:“你们争这个做什么,爹爹也好,姑父也好,都是咱们一家人,谁厉害都是一样的。”
云珠夸道:“还是岁岁最聪明,一家人分什么高下呢,离京这么久,我哪个都想。”
岁岁点头:“嗯,我想爹爹,想小叔,也想姑父。”
顾敏摸了摸女儿的头,对云珠道:“小叔这次回京,总该把亲事定下了吧,过完年就要二十三了。”
云珠笑道:“听娘说,她倒是看上了一位闺秀,就等弟弟回京安排两人相看呢。”
姑嫂俩轻声细语地闲聊着,吃了些糕点喝了些茶,凯旋大军终于要进城了。
孩子们分别占了两个窗户,云珠与顾敏并肩站在一起。
顾敏手里举着一把团扇,云珠也拿了一把,堪堪挡住下巴,更好似在把玩团扇打发时间而已。
帝王车驾过去之后,便是几位大将军了。
曹勋单骑在前,身后是李耀、谢琅,再是李显、张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