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失踪的刺史,叫陆文远,出自关东陆氏,是齐国公陆陟之弟,今年五十二岁。
他在幽州担任刺史七年,但在年初忽然失踪,最后出现的地点是一间茶楼。
第二位失踪的刺史叫林益恭,他本是幽州长史,在第一任陆刺史失踪后,朝廷任命他接任刺史之位。
结果,一个月之后,他也失踪了。他是在晚上被人掳走的。
他也是世家子弟,是平国公林楚招之子,今年五十岁。
云水谣问道:“林益恭跟林益敬是什么关系?”
长史吕民杰答道:“林益恭是林益敬的大哥,他们俩都是平国公之子。”
云水谣点了点头。说起来,她跟林家还算有点渊源。
之前她在当洛县县令时,林益敬作为监察御史,还来巡视过洛县,对她诸多为难。
后来,云水谣发现,镇国公世子元澄跟林益敬长得有九分相似,元澄实际上是林益敬的私生子。而元景佑才是镇国公的亲生儿子。
当时,元澄和林益敬父子还多次雇佣百尺楼的杀手,刺杀元景佑。后来东窗事发,两人都被流放。又过了几个月,元澄死在了流放地,而林益敬还活着,但估计也过得不太好。
没想到,如今林益敬的大哥又失踪在幽州。
云水谣接着看下面的卷宗。
第三任失踪的刺史,叫赵仁顺,本是驻扎在幽州的将军。前两任刺史失踪后,皇帝便任命他为第三任刺史。他就在幽州,上任也十分方便。
没想到,仅过了两个月,赵刺史也失踪了。
第四任失踪的刺史,叫董商衡,今年四十岁。他本是礼部侍郎,因为人孤高,愤世嫉俗,喜欢写诗讥讽他人,据说是得罪了朝中权贵,被外放到幽州做刺史。
结果不到一个月,他也失踪了。
后来,无人敢来幽州做刺史,刺史之位空缺许久。
皇上命骠骑将军安亭振屯兵幽州,代管幽州军政要务,但不领幽州刺史之职。
此后,总算没再出事,直到云水谣到来。
云水谣疑惑道:“幽州刺史接连失踪,可有查出什么线索?”
长史吕民杰道:“没有。后面几位刺史,都曾经调查过前任刺史失踪一事,结果不但没查清,反而连自己也失踪了,实在有些邪门。”
司马张呈祥道:“如今幽州城内议论纷纷,都说死刺史带走活刺史的传闻是真的。虽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接连发生失踪案,也不得不让人作此联想。”
云水谣问:“什么叫‘死刺史带走活刺史’?”
张呈祥道:“大人有所不知,在陆刺史之前的一任刺史,叫耿藏山。他能力不足,但据说靠一路打点关系,做到了幽州刺史。但是自他上任后,幽州灾祸连连,不仅瘟疫横生,还经常有百姓造反,到后来连赋税都收不齐。
皇上几次下旨斥责,耿刺史察觉到皇上似乎想贬他的官,因此便决定继续打点,请朝中重臣为他说好话。这一次,他找的门路是陆文远。陆文远是齐国公之弟,也在朝中担任要职,耿刺史觉得,只要有他帮忙,保住官职不在话下。
可没想到,陆文远收了礼后,竟直接把礼物和银票拿给皇上看,说幽州刺史耿藏山行贿。陆文远还拿出了耿刺史的其他罪证,比如贪污腐败、经常行贿等等。皇上震怒,削去了耿刺史的官职,将他全家流放,并任命陆文远为新任幽州刺史。
耿藏山在流放路上,听说了自己为什么会被流放,气得吐血。他觉得自己送礼给陆文远,陆文远不帮忙就算了,竟然把这件事情揭发出来,落井下石,还自己担任了幽州刺史,这是踩着耿藏山往上爬。
耿藏山不想着自己的不是,反而非常记恨陆文远。流放路上,耿藏山几个年幼的儿女都相继死去,耿藏山也撑不住了,没过几天就死了。
临死之前,他发出诅咒:谁占了幽州刺史的位置,谁就会下场凄惨。
当时,陆文远听到这个传言,也没当回事。他当刺史期间一切顺利,也就淡忘了这个传言。没想到,七年后,也就是今年,他突然失踪了。
不仅是他,继任幽州刺史的三位大人,也相继失踪。大家便又想起了耿刺史临终时的诅咒,莫非真的是耿刺史冤魂不散,平等地针对每一任幽州刺史?
因此,许多百姓、官吏都把几任刺史的失踪归因于这个诅咒。”
云水谣道:“几位刺史失踪必有缘故,绝不可能是鬼魂作乱。而且,那位死去的耿刺史所仇视的只有陆文远一人,应该不会针对其他刺史才对。再者,民间传说中,一般都是冤魂作乱,这耿刺史冤从何来?本就是他自己行贿不成,反被揭露,哪还有脸害人?”
长史吕民杰道:“一开始我们也这么认为,可失踪案迟迟没有进展,除了鬼魂作乱、诅咒生效,也确实找不到其他原因了。我们活了几十年,还要去相信这些,自己也觉得挺可笑的。若是大人能查明原因,找回失踪的几位刺史,也可以中止这些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