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海德精神振奋,加紧了消灭麻风病的工作。
1981年,经过周密的调查和论证,他提出“中国要在2000年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奋斗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他积极开展中外医学界的合作与交流,1985年在广州召开了中国第一届国际麻风病学术交流会。
1986年,为进一步落实各国麻风基金会给中国的援助,出访十几个国家,为中国争取了价值上千万美元的援助。
马海德根据中国的国情,将麻风病传统的住院隔离治疗办法改变为社会防治,并于1980年把国外治疗麻风病的新技术--强杀菌联合药疗引进了中国,大大提高了疗效。
1988年10月3日因操劳过度,马海德因病于北京辞世,终年78岁。
在他78年的人生中,所获殊荣无数:
1979年获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突出服务奖”。
1982年获美国达米恩-杜顿麻风奖。
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参议院颁发的国际公共卫生及麻风病防治成就证书。
1986年获黎巴嫩国家勋章和美国艾伯特-腊斯克医学奖。
1987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
1988年获印度甘地国际麻风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授予他“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
汉斯·米勒:
国际知名内科专家,1915年生于德国莱茵区杜塞尔多夫城。
1933年中学毕业后到瑞士,进入巴塞尔大学医疗系学医。1939年获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39年5月到湘江,通过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会见了廖承志,同地下党组织接上了关系。
1939年9月,经廖承志和爱泼斯坦介绍到延安,并将国外援助中国抗战的600箱医药用品和1辆大型救护车送往延安。在延安,他见到了,并参加了八路军。一个月后,随印度医疗队到达太行山区。
1943年1月,返回延安,在联防司令部门诊部当医生,后在国际和平医院担任内科主任。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他以忘我的工作精神和精湛的医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他和中民一起战斗在太行山上,为抗日战士治伤救命;在延安国际和平医院里,他救治了无数名伤病员。
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冀察热辽军区野战总医院院长,解放军攻克天津后,他随军进城,同早在1945年就参加八路军医院工作的日本护士中村结婚。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1月加入中国国籍,先后任长春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教授,沈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兼儿科系主任。
1957年加入中国。
1960年到北京积水潭医院任内科教授。
1972年到北京医学院任副院长、党委委员。后任北京医科大学顾问等职。
198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1994年12月4日逝世。
在乙型肝炎的研究工作中,领导研制出乙型肝炎疫苗、指导流行病学的调查,提出在中国控制与预防乙型肝炎的措施,在北京地区指导进行母婴传播的预防阻断工作。撰有《医学科学的发展在中国》等论文,与路易·艾黎合著有《西方的帝国主义在中国》
被誉为“杰出的国际主义白衣战士”的汉斯·米勒遗存的五件珍贵文物于2007年5月25日被郑重地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汉斯·米勒夫人中村京子女士向抗战馆捐赠了五件珍贵文物,其中有1945年底萧克送给汉斯·米勒的望远镜,1945年底八路军总司令、120师师长为汉斯·米勒回国给115师师长的信函以及为汉斯·米勒出具的服务证明等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