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5位女医学家中,有4人都有出国留学的背景,且都是出身贫寒、信仰基督教、获得教会的支持出国留学。而且广东是近代开放最早的重要港口,使得该地区更早更容易接受到新事物。】
清朝末年,出现了13位女西医,大多出生贫寒,在甲午战争之前有4人被当时的传教士收养,带到国外学习。还有人是在基督教教会的资助下到国外留学。
比如金雅妹,2岁时就被美国北长老会医师麦加收养为义女,带到美国亲自抚养长大,并教授医学。
康爱德、石美玉被美国传教士侯格收养带到美国进修,柯金英也得到了教会的资助到美国学习。
后来,她们也都回到祖国,创办医院回报祖国。
同治年间,金雅妹,浙江宁波人,首位女留学生、首位女西医,天津市首位女医院院长;
石美玉,湖北黄梅人,创办伯特利医院,是首位翻译西方医学著作的华夏女性;
康爱德,江西九江人,在江西九江创办妇幼医院,首位参加世界女青年年会的华夏代表;
柯金英,福建福州人,首位参加世界妇女协会大会的华夏代表……。
玄烨越看脸色越沉重,他突然出声:“大清一定要开办女校。”
立刻有大臣反对:“女子怎么能去上学?这于礼不合。”
玄烨冷声道:“我们不自己办女校,等着外国人来办,再把我中华儿女收为自己的女儿吗?”
大臣道:“那女子自己认贼作父……”
“2岁就被抛弃的女子,她能懂什么!别说女子,男子2岁被收养能记得什么?”玄烨还没说话,主动从后宫走来前朝的孝庄太皇太后出来了,闻言毫不客气骂道:
“民间别说抛弃女儿,先前没听说过吗,还有多少被掐死、被溺死、被扎死的女子,恐怕现在听到天幕上说的外邦传教士的好,宁愿让外人收养。”
玄烨连忙上前恭迎,孝庄太皇太后这时候身体已经非常不好,走过来不但被宫女搀扶着,手里还拄着拐杖。
大臣生怕把太皇太后吓出个好歹,大气都不敢喘。
孝庄太皇太后缓慢走到前面坐下,换了口气:“女子亲生父母不给她留活路,能怪她
吗?女子家中不给她们读书机会,别人愿意给,你放着大好机会不用,也不让女儿去吗?”
不管当时的教会是不是有更深的政治意义,最起码,他们的确让出身贫寒的女孩子走上了不一样的新道路。
玄烨连连点头:“皇祖母,孙儿想开办女校,可以先在官宦人家试行,然后再推向民间。”
孝庄太皇太后笑着点头:“好,祖母知道,你是个好孩子,有眼光有远见。如今有天幕在,你一定能做得更好。”
玄烨被夸的很激动,但是孝庄太皇太后比他的心情更激动。
本以为即将去世没什么牵挂,也没什么遗愿了,但是看到天幕,她发现,哪怕是要死了,她还可以再做一件事。
再做一件,可能会让天下女子受益的事。
玄烨不是女人,不懂民间家庭许多只会告诉女子从不展露在男人面前的事,只有她在,必须有女性参与,才能更好地把这项措施推广。
孝庄太皇太后看向玄烨:“好孙儿,这件事,祖母愿意帮你一把……”
【在华夏古代,邓绥邓太后是第一个提倡男女同校学习的开创者;而到了近代,另一位邓氏女子为打破大学女禁做出了伟大贡献,这一位就是邓春兰!】
民国时期,因为外界的影响,当时有进步人士看到了女性的重要性,开始提倡女子接受教育,提倡男女同校。
1912年,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统管全国的教育工作,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牵着指出:“民国既定,清政府之学制,有必须改革者。”
规定:“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
该学制始称为《壬子学制》,经过一系列的学校规章制度的添加与完善,变得更加系统后,到1913年合成为完善的学制:《壬子癸丑学制》。
这一时期,小学开始出现男女同校,但是依然单设女校。
一直到1919年,全国国立大专院校中仍然是“女子竟无一人”。
偏僻而遥远的青海省,一所初级小学里,邓春兰和两位姐姐顶着班上男同学的嘲笑郁闷地抱着书走在校园里。
“不是说现在男女平等,女孩子一样可以上小学上大学吗,怎么学校就我们三个?”邓春兰最小,嘟着嘴,满脸不高兴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