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还有个靖难起家的父皇,朱高煦完全可以有样学样。
但是让朱高煦去美洲做藩王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朱棣改拍为温柔地抚摸,摸得朱高煦头皮发麻:“父皇怎么了?”
朱棣笑得也温柔:“没事,你真是朕的大孝子。”
他一定会好好关注美洲,把这个孝子送去海外!
【番薯带回大明,就能立刻推广开来吗?当然没这么简单,每一个外来的农作物进入本土都需要驯化适应,这个过程同样是陈家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振龙之子陈经纶,帮助父亲种植番薯,精心伺候生怕养死这来之不易的番薯。
此时的陈振龙已然年迈,除了帮助和指点,自己心里也没底。
还好4个月后,番薯成熟了。成串的番薯又甜又香,让陈振龙终于实现了给家人吃上番薯的心愿。
满足了家人的食物所需,陈振龙没有忘记其他福建的父老乡亲,主动找到福建巡抚金学曾,向他推荐番薯。
当时,金学曾还有些犹豫,让陈振龙先继续实验种植;
第二年,福建大旱,四处饥荒,金学曾考察番薯的确适合福建种植,而且成熟快、产量高后,迅速开始在全省推广种植番薯,并且任用陈经纶为门下士。
【陈经纶在推广番薯时,遇到了蝗灾。】
陈经纶急忙去想办法灭蝗虫时,无意间看到白鹭在吃蝗虫,顿时起了用家禽来灭蝗的念头。
但是白鹭很难养殖,陈经纶转向同样喜水的家禽——鸭子,并且开始养鸭子试图驯鸭灭蝗。
【陈
经纶之曾孙陈以柱继续实验,开始尝试在盐碱地上种植番薯,并且种植成功,盐碱地也因为番薯焕发新的生机。】
天幕先是放出高产量的红薯地,到了丰收的季节时,农民去拔出地里的红薯,一拔出现一大把的块根,看着就格外喜悦。
尤其是看到红薯的各种吃法,直接削皮生吃,甜甜脆脆,吃得汁水四溅;
削皮后直接上锅蒸,软糯粉甜,小孩子吃得舔手指;或者直接扔到灶里一边做菜一边烤红薯,烤的皮黑黢黢,结果里面黄灿灿,吃得人一边喊烫呼气一边停不下来的吃着。
“看起来真好吃!”古代的大人小孩齐齐看着红薯咽口水。
有经验的老农手里的蒲扇都顾不上摇了:“难怪说产量高,一根苗下面这么多!这么多!”
还都那么大,全能吃!全家也都能吃!
“这红薯在美洲,美洲在哪里?”
“去不了美洲,去菲律宾也好,这菲律宾在哪里?”
他们也好想要,好想吃!
【到清朝时期,陈家的“鸭兵捕蝗”走向成熟,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九振,去安徽芜湖灭蝗,去各地灭蝗。】
【后来,陈经纶的五世孙、陈九振的弟弟陈世元写书《金薯传习录》《治蝗传习录》,开始正式推广华夏养鸭治蝗技术。
乾隆年间,陈世元80岁高龄在河南传播番薯的途中偶感风寒,病逝在任上。】
【可以说,哪怕是我们现代,吃番薯、使用鸭兵灭蝗时,都得感谢陈振龙这一家人,几l世几l代的研究和推广。】
万历年间,年迈的陈振龙看着天幕,眼泪湿透了衣襟。
他想起了在菲律宾那些辛苦的日子,想起各种尝试带回番薯藤的方法,想起自己推广时的忐忑。
最终,一切都是值得的。
“父亲,天幕在说您!”
年轻的陈经纶刚想拍拍父亲马屁,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也出现在了天幕上。
“啊,天幕还在说我!还有我的儿孙后代!”
“好孩子,都是好孩子!”陈振龙笑中带泪,非常欣慰,“没有辱没我陈家人的名声!”。
此时,广东吴川人林怀兰看着天幕嘟囔:“我也从越南带回了番薯藤,在我们广东推广,天幕怎么不夸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