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如时昭有钱也不给本地人赚,把钱拿去养外人;跟他父亲比差远了,到底是在外面混不开的,行事拿不上台面。
虽然那些乡人跟时昭的堂叔公、堂伯父他们也不是关系多好,有的甚至也并不相识,只是单纯觉得时昭一个外来者挑战了当地的习俗,或者说,断了他们占便宜的心思。
他们一方面觉得时家败落,心生嘲讽;另一方面又觉时家比他们还是要富裕,占他的便宜理所应当。
时昭并不理会当地人的议论,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生活,并不想去刻意搞好所谓的邻里关系。
而且这种所谓的关系,按照他的原则来,当地人接受不了;按照当地人的想法来,他接受不了,根本就没得好的可能。那就顺其自然,只要不上门找茬,私下议论当不知道,面子上过得去就行了。
况且,时昭修葺宅子请外地人,倒不是像村里人想的那样,是故意跟村里的习俗过不去,也不是怕被人拿捏。
在嘉裕县请匠人时,时昭都还没回到水城,没回到荷塘村,并不知这里民风如此。
时昭之所以找外地工匠修葺房屋,乃是因为回水城时在晋州遇刺一事。他担忧青州府的仇家并不会因晋州事败而住手。
为了保护自家一家人的安全,他要在宅子下面新挖一层密室,一条密道。
这样隐秘的事,自然不方便让本地人去做。
只是这些,荷塘村的山野乡民又怎会懂。他们只单纯地认为,时昭又在挑战当地的习俗了。
匠人到来,时家宅子的修葺也就提上日程。
时昭与匠人们交代清楚自己的想法,除了平日里偶尔去看看进度,一般也不会去盯着匠人看,他也有自己的事要做。
时昭要挖密室,但他肯定不会对匠人如此直言,只道自己要在地下挖一座酒窖。另从那个新挖的酒窖挖了一条通道,通往村道旁的大山后。
在时昭的交代中,挖酒窖成为第一件事。毕竟只有先把地下建好了,才能用地上的建筑把它隐形。
匠人问起,只道是去自家山林中方便。
匠人虽觉多少有那么奇怪,但想着时昭毕竟是州府返乡归来的大户人家,有些寻常百姓没有的爱好也正常。
加上付的银子够,这个最主要,也就没多问,一一照做了。
宅子整修期间,时昭自己也没闲着,也忙进忙出。有时匠人看到时昭的木工,甚为惊叹:“东家,你这手工这么了得,我觉得我们的木工在你这面前是班门弄斧啊,都不好意思做了。”
时昭笑笑:“哪里,我做得慢,一个人也做不来这么多事。不管什么活,请了你们就是要拜托你们的。我自己只是爱好。”
时昭并不想在匠人面前显摆自己的能力,暴露自己日后的规划。
他和匠人讲话很有礼节,而且表明请他们就是信任,匠人听了觉得心里舒服。又看了看时昭的做的东西,也不是房梁瓦阁,倒是不担心自己的手艺被和东家放在一起比较,心态顿时轻松了不少。
时昭在做自己的木工活计时,还连带考虑了一下院子的布置。
因为地处农村,院子里顶多种点花草,以前家里宅子的院子面积不是很大,其余的田地都在院墙外,种地自然是要出院子的。
但时昭这次回来,感觉到这水城民风彪悍,且不易相处。
自家如今的处境很是尴尬,那些人既瞧不起,又很想占便宜。冯二何大他们早晚是要走的,等他们走后,家中就只剩自己,母亲和艾叶。
自己在家倒好,倘若自己不在,只是母亲和艾叶在家,时昭怕他们受委屈,也怕来自青州府的危险。
能不外出,就尽量不外出,把活动范围尽量限制在有安全保障的院子里。为了不让平时的活动感到压抑,那么就得尽量把院子扩大一点。
而且回到老家定居,乡村买卖不方便,离镇子、县城又远,蔬菜总得种些,不光是省钱的事。总不能住在村里,每日蔬菜还要去附近镇上或是县城里买吧。
时昭决定把自家的地圈一块到宅子里来种菜,拆掉原本的一段围墙扩建,这样就安全多了,剩下的田地照样可以放租。
但现在地还在堂三叔公一家手中。
父亲当年是把地委托给堂三叔公代为放租,缴纳朝廷赋税。后来三叔公去世,给他家的放租权就在他家的三儿子手里。
三叔公的前面两个儿子夭折,就两个女儿和这个三儿子长大成人。
此前时家家大业大,收回的租金时父也慷慨地一分不要,都归了他们。
如今自己回来,目前家里又是只出不进,这样的好事自然没了。从此前要回宅子和山林,时昭想过要回自家田地也很难,但没想到那么难。
这堂三叔一家,比前面两个堂叔公他们家还要不讲理。
时昭上门表明来意,毫不意外的被拒绝。堂三叔一家的话是:“你爹当年说了,这地就是给我们放租的,这租金他也不要,算是给我们的辛苦费。”
“我这人也是很实在,都是本家,血缘上我们关系又那么近,也没另外收你们放租的工钱,辛苦点也不算什么。”
“长辈做的主,没理由一个黄毛小子来指手画脚。你不要想着用对付你堂二叔公和堂伯公的手段来对付我,我不吃你这套。我就告诉你,不是我放租,那地,它就种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