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说到这,突然想到九年前那个春天的黄昏,昼山城里杨絮纷飞。
她卖完菜回家,看到家门口站着个少年。
他穿着件白色短袖靠在楼道墙边,单肩挎着个书包,校服折起搭在臂弯,肩头落满被风吹散的杨絮。
盲杖被扔在一边的地上,少年的侧脸安静没有情绪。
楼道里光线暗,她有些不确定地问:“……小郁?”
他平时几乎不来这里。
少年闻声抬起头,玻璃珠一般褐色的眼眸无神,好半天后,他从裤兜里翻出一张薄薄的纸,摊在她面前。
声音很淡。
“外婆,帮我念一下这上面写的微信号。我看不到。”
她接过来,十分费力地用拼音的方式读了那串字母和数字的组合。
那字写得歪七扭八、匆忙潦草,连笔很多,笔迹的主人像是应付般草草写就,并不怎么在状态。
少年听完后,没吭声,俊挺的眉眼半垂着。
他重新拿过那张纸握紧,许久许久之后,突然克制又难忍地喘了一口气。
她当时真切地感觉到,这个从小比谁都骄傲、不可一世的外孙此刻很难过。
颓丧、挫败,不甘心却又无能为力。
仿佛失明后好不容易东拼西凑捡起来的信念,像漫天杨絮般,忽地散了。
……
姜老太想到这里,叹了口气,简略道:“总之那之后,他就住到了我家里。那会儿他脾气比现在还要差,整天烂在房间里不出来,饭菜送到门口都不吃……我都怕哪天推门进去看到一具尸体。”
林循怔了怔。
离高考一两个月。
那他们离开一中的时间,竟然差不多。
她以为沈郁是自然念到了高考前,不能参加考试才离开的。
学了三年,却没办法参加高考。
母亲去世,自己视力残障,家里又有个严厉的爸爸,和年轻不好对付的后妈。
自暴自弃也正常吧。
但她还是有些疑惑。
明明她离开前,他的状态比高二刚出事的那段时间好多了。生活能自理,日常也没之前那么冷冰冰。
极偶尔午间两人一起吃饭,他还会不咸不淡跟她说几句话。
“我就想了一招,骗他说家里要翻修,找了师傅把所有的柜子和挂钩都拆了,往上钉了二十公分。”
林循依旧有些不解。
姜老太笑呵呵地解释:“后来有一次,我踩着椅子拿东西,不慎重重摔了一跤。那之后小郁才肯走出房门,从早到晚都在这房子里走动摸索。他那会儿只能靠盲杖和双手去摸,靠额头、膝盖去触,常常磕碰得浑身青紫,才把家里每个角落都摸透。到现在,家里什么东西放在哪儿,柜子、挂钩有多高,马桶、水龙头怎么修……他比我还清楚。”
老太太仰起脖子,目光静静地落在那排深木色的柜子上:“这些高高在上的柜子,可算救了我那外孙呢。”
林循很久都没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