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了这曲辕犁,老汉这样的,一日也能犁出三亩地,勤快一些四亩不在话下。”
心中激动起来:好啊!好!改良此犁的人简直是天才!
“几位有什么问题吗?”薛良有些担心起来。
老汉抬起头,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便笑呵呵地回道:“郎官谬赞,老汉并无神力,皆靠这曲辕犁之功。”
“文长,此次北原,辛苦你了。”
“魏延所言也未必错,屯田确实不是一朝一夕。”诸葛亮说道,“但北伐之事,亦非一朝一夕之功。”
诸葛亮宣召魏延进来。
东汉时期的耦犁需三牛二人,而这位老汉却一人一牛犁了起来。
费祎则从另一个角度说道:“还节省了人力和畜力,现正值屯田之际,若是能将这曲辕犁普及,屯田效率将大幅提升。”
大汉的人口不足,想要通过屯田来施展战略纵深,很快就会遇到一个瓶颈。
前四次他都没有屯田,也是有原因的。
杨仪顿时有些激动地问道:“老丈,这犁是您自己做的吗?”
“曲辕犁?”费祎也好奇地凑了过来,眼睛直直盯着老汉手里的曲辕犁,他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特别的犁。
费祎和杨仪对视一眼,诸葛亮点了点头,说道:“老丈,多谢。”
等进去之后,点名要找薛良。
此时,一位独犁的老汉引起了他的注意。
上午的时候,阳光很好,现在还不算热,诸葛亮一身麻衣,带着杨仪和费祎,又有一些便衣的侍从,下了五丈原。
诸葛亮点了点头,对李衡之前献计一事闭口不提,但心中有数。
大汉与魏国不同,魏国有充足的人口。
“这是最稳妥的办法。”费祎说道。
或者说,这个世界任何事都不简单,所有人都在硬撑。
“你这话何意,刚才你不是说是你么?”
“在老田的铁匠铺打的,不过听说是造纸所的一个叫薛良的工匠所造……”
“屯田太慢!”魏延立刻说道,“若是屯田,我们要在这里和魏军一直消耗下去,我们耗不起。”
诸葛亮听闻,手执羽扇微微一颤,他表面平静,心中却已经震惊。
“是咱们造纸所的李郎君。”
“李郎君是哪位?”
“李衡李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