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我有一个问题要问您!”
李衡和杜预都沉默下来。
“我已经好几年没有见到他,现在连最后一面也不能见到,我想去建业看看他,坐在他的陵前跟他说说话。”
“你的兄长诸葛元逊,他现在的处境非常危险,听说他在皖口?”
“是的,我来见大将军也是因为此事,请大将军务必立刻派人去找他,接他过来,我已经写好书信。”
“那就太好了,我也正有此意。”
那诸葛恪可是吴国历史上北伐的头号强硬分子,从小就是神童,智商和情商都是双绝。
唯一的弱点就是刚愎自用。
这可能是天才的通病。
李衡在读史的时候,对诸葛恪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他并不担心无法驾驭诸葛恪。
李衡本身不属于天才类型的,他属于成长型人格。
他的前世,小时候甚至显得笨笨的,但他这个人意志力非常强,像一个打不死的小强一样。
意志力强伴随着行动力强,让他在大学毕业后出社会,做了很多事,也摔倒了很多次。
他从不通人际关系,不懂事务运作,到一点点积累,慢慢地去思考,去总结,后来也有一些自己的成就。
这种成长型人格最大的优点就是在人生道路上能够不断调整自我,认识自我。
这反倒能和诸葛恪那种天才型互补。
此时在皖口的诸葛恪,与李衡同一天收到消息。
诸葛恪得知自己的父亲在建业的舆论攻击下逝世,心中愤怒,但他却并未立刻提兵回建业,或者表现得愤怒又沮丧。
而是给孙权奏疏一封,在奏疏中,他提到自己的父亲是病逝的,与此次建业的风波并无关系。
其次,他向孙权表达自己是有罪的,父亲既然病逝,希望孙权能召自己回建业,自己一定配合廷尉调查。
有什么罪责,自己都愿意一并承担。
给孙权写完信后,诸葛恪又召集了自己的手下,公开表达了目前局势的严重性,也承认自己将会回到建业去接受调查。
但是,当天晚上,诸葛恪就命心腹开始细软。
诸葛恪收拾细软的第二日,也就是十月十七日,孙权的信急匆匆送到了皖口。
孙权在信中声泪俱下地表达了对诸葛瑾之死的痛惜,并且回忆了君臣二人的往昔。
然后,赞扬了诸葛恪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