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丝毫不惧:“吾乃武当派,蛮夷小儿l报上名来!”
本以为能痛痛快快战上一场,谁知道倭寇一听到武当派的名字,突然把粮食朝道士砸了过去,自己转身朝着不同方向四散而逃。
道士气得一边手忙脚乱接粮食准备还回去,一边骂人:“真乃胆小如鼠!占据人数优势都不敢打,胆小如鼠!胆小如鼠!”
但是再怎么骂也没用。
当时的日本武士若是真有胆气,在日本国内就会为自己效忠的大贵族拼死战斗,但是他们没有。
没胆气有骨气,也该在战败后为尽忠自尽,但是依然没有。
或者说效忠新的大贵族,比如那时候的战胜者丰臣秀吉,但是丰臣秀吉并不是接纳所有投降者,为了规避被拒绝被杀的奉献,他们依然选择了逃跑。
他们逃到海外欺压平民,本就是苟活,图的就是能潇洒一天是一天,怎么可能与人拼死战斗。
【武当派不如少林寺在民间名声大,一来不如少林寺高调,一来走的是精英路线。】
【少林派收徒汇聚天下求学者,但是武当派不要没基础的,选徒十分严格,动不动没有缘分白来一趟,也让武当派的弟子不如少林派众多。但论华夏最强盛的两大门派,依然是少林与武当。】
【男儿l有英雄本色,女子同样巾帼不让须眉。】
【现在为您介绍——峨眉派。】
【峨眉派的玉女剑法和峨眉刺,共同点是细长,源于峨眉派的创始人是女子,起源于西南一带,在巴蜀等西南地域独占鳌头。】
【明朝中叶,诗人唐顺之写有《峨眉道人拳歌》,里面有记载峨眉道人的拳法“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崩裂金沙走,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天魔翻翠袖。”。】
【这里的“峨眉道人”有男有女,因为道教里其实没有“道姑”这个说法,“尼姑”与“道姑”都是民间“三姑六婆”的口语,有一定的贬义含义,在宗教里面称为“比丘尼”和“道长”。
道教里没有太多性别之分,无论男女都称呼为“道长”,无论男女长辈都称为“师叔”,若是当面叫道长“道姑”很冒犯哦~】
天幕放出了一段道教弟子的习武视频。
只见一群青衣束发的弟子,拳脚利落,在空气中打出音爆之声“啪!”“啪!”,搭配着激昂的音乐,显得更为飒爽。
所有的男女道长都扎着一模一样的发髻,穿着一模一样的练功服,在外人眼里基本上分不出性别。
【峨眉派有自己的文史资料,根据峨眉派的拳志记载,峨眉最初是一名女子创立的武林门派,最开始叫做“玉女拳法”,也称为“蛾眉拳”,后来因为祖师入了佛门,又以称女子为“蛾眉”和佛教圣地之“峨眉山”的双重含义得名。】
根据拳志原文:
祖师原为一道姑,后入佛门……是
时,师善技击,善研各家拳法,虑各家拳法繁杂,莫衷一是,女子御悔,多有不同,遂探各家之拳意,另辟蹊径,创不接手之拳法,独树一帜……
积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习之,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誉,称曰“蛾眉拳”,后弟子至峨眉山,偶谐其音,始称“峨眉”。
宋朝以后,峨眉山就成了普贤菩萨的道场,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僧人众多,其中也有一部分僧人日常习武。
南宋后期,峨眉山白云禅师创编“峨眉气桩功”,又称为“峨眉十一桩功”,此后峨眉派有阴有阳,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融合了南拳、少林、武当等众家所长,还有三大器械——剑法、簪法、针法暗器等。
到清朝初年,峨眉派已经有了众多的分支,并且有了《峨眉拳谱》:
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
“五花”指的是从地域划分的五大支派,“八叶”指的是从武术风格划分的派别等等。
因为一直有女性因素在,峨眉派有别于少林外家硬功最大的不同,就是亦刚亦柔,如玉树临风,是诸家武术中姿态最为优美的一种。
刘娥下意识抚过自己的秀眉,看着天幕下习武的女子,难得生出艳羡之意。
“峨眉,蛾眉,这个名字真好听……”
“女子能习武,真好啊!”
当年她也曾在街头卖艺,假如那时她有机会投入门派,去习武,去闯荡江湖,而不是被皇帝看上,先是改嫁然后在王府金屋藏娇,做那见不得人的外室,又被接进宫中在那宫墙之内暗潮汹涌之中挣扎求生。
哪怕如今走到现在的地步,看似万人之上,她吃过的苦头,又有谁看得见?
【不过与影视剧里峨眉派全是女子不同,历史上的峨眉派是男女都收,但是功法有很明显的女子痕迹。
比如拳法里面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莲等。
剑法里面的文姬挥笔、索女掸尘、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
还有独门的簪法,里面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完全是女子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