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以檄文形式在益、荆二州,广发于各郡、县、镇、乡城门之处,让无数文人大呼震惊!
这让没有士族背景的普通人,以及落寞的寒门子弟看到了一丝曙光!
只要好好读书,拥有真才实学,便可以通过科举逆天改命!
不仅如此,那些向往入仕年轻人,还可以通过申报各级官学获得专业的教育、培训,毕业后可获得学院保举为官从政。
两个入仕通道的打开,让天下苦寒文人都看到希望。
于是,在短时间内天下各州读书人,开始积极涌入益州、荆二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季汉这边忙着改革科举的时候,江东那边也终于获得了一丝喘息之机。
原来,在濡须一战中曹仁不听蒋济建议,一意孤行的命令大军分兵行动。
他派儿子曹泰率一军强攻濡须城,又派将军常雕、王双等人,乘牛皮油船偷袭濡须附近的中洲地区。
但这中洲乃是朱桓的亲兵部队及其妻子、儿女所在地。
所以,朱桓当即分派遣精兵强将阻击常雕部,而自己则是亲领剩余兵士顽强抗击曹泰。
最终,曹泰不敌朱桓,被迫烧毁营盘退走。
朱桓连夜率军驰援中州,趁乱斩杀常雕,生擒王双。
此战,临阵被杀死淹死的魏军有一千余人,曹仁部大败退归合肥。
魏军这边压力一减,孙权连忙抽空召集大臣商议蜀汉和亲之事。
此时,诸葛瑾已经归吴半月有余。
他几乎与朝中所有大臣完成了单独会面。
故此,朝中所有文武皆已知晓利害关系。
所以,当孙权抛出问题询问解决办法时。
现场除了大都督陆逊外,其他人大臣皆选择放弃士燮,并举荐数位将军骑兵征讨雍闿。
孙权虽然不善带兵,但其政治眼光还是非常毒辣的。
他知道放弃士燮就等于放弃整个交州地区。
如此大的损失,是他们东吴万没法承受的。
于是,孙权并没有着急定下此事,而是极为期待地看向陆逊问道。
“伯言,可是有话要说?”
喜欢三国:从夷陵之战,打到罗马帝国()三国:从夷陵之战,打到罗马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