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5军
在浩瀚的中国近代史中,民国是避之不开的话题,民国的军队永远是人们茶余饭后最喜欢的话题,关于国民革命军,永远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在部队中,人们能叫得上名字的无外乎是第74军、第18军、第5军、新编第1军、新编第6军这些王牌主力。
刨除内战不说,这些部队在抗日战场上也都是为国家和民族流过血,立下过大功的,历史就是这样,需要一个完整、公平、公正的态度去对待,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放下一切成见,一致对外的战争,无论是我们的八路军还是国民革命军,大家都曾经在同一面军旗下奋战!
说到国民革命军就不得不说它在北方重要的盟友——晋绥军系。
晋绥军系诞生于清末,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战败,清政府有感于西式军队的重要性,决定组建新军,第43混成协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组建起来了。
辛亥革命,打响了反帝反封建的第一枪,阎锡山,这位日后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因为太原起义有功,阎锡山被任命为山西都督,经理山西事物,从此以后阎锡山开始大力发展自己的实力,历经中原大战、反蒋战争,西北军系被削弱而他却还是在绥远这块土地上游刃有余,不得不说这个人还是非常圆滑和有手腕的。
1917年,山西民军第8团正式成立,七年后,他们迎来了一个最重要的人,正是这个人改变了这支部队的命运,这个人就是傅作义。
说到晋军,人们对他印象无外乎就是一支十分擅长防守的军队,其实这个“品牌”的创始人就是傅作义和他的第8团。
北伐战争中,傅作义率领自己的部队于天镇阻击敌军进攻,为主力部队集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战后因功升任旅长,所部扩编为国民军第4旅。
随后第4旅在傅作义的率领下向东进发,并在涿州遭遇十万奉军潮水般的进攻,傅作义和他的第4旅死守不退,硬是将奉军挡在涿州一个月之久,其顽强程度在中国近代战史中实属罕见,虽然最后战败,也算是虽败犹荣。
战后傅作义率残部移防绥远地区。
为了表彰傅作义在北伐战争的功绩,南京国民政府随后升傅作义为师长,所部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师、第10军,傅又升任军长。
晋绥军的首领阎锡山看着自己的属下也十分欣慰,遂报请南京军事委员会,升傅作义为陆军上将。
随后不久,又爆发了以反蒋为目的中原大战,晋绥军、西北军、桂军三个军阀联合起来攻击南京方面,随着战事的持续,南京方面似乎有些撑不住了,就在这关键的时候,盘踞在东北的东北军系18万部众忽然间改弦易帜,宣布加入南京国民政府,服从军事委员会指挥,并奉命入关,中原大战最后以蒋介石的胜利而告终。
晋绥军战败,傅作义的第10军被迫纳入东北边防军序列,番号为东北边防军第7军,半年后改为国民革命军第35军,傅作义也成为了该军的首任军长。
当时的晋绥军,一共只有四个军,傅作义位列其中,足见地位之高,从派系上来看,第32军军长商震和第33军军长徐永昌都是外来户,第34军军长杨爱源和第35军军长傅作义则属晋军嫡系。
但是当商震带着32军的一个师自立门户,徐永昌只身投奔南京官拜军令部部长后,阎锡山也不得不对自己的嫡系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也为日后的晋绥军分裂埋下了伏笔。
1933年,爆发了激烈的长城抗战,中队各部立刻转入反击,傅作义带领35军向北开进,并遭遇日军第4旅团,怀柔一战歼灭敌人600余人,自身损失900人,这种战损比已经是非常优秀的了。
中队当年武器远远不如敌人,全靠指挥官的战术和士兵的拼命精神,要知道聚集精锐的淞沪会战,中日最终战损比为5比1,可见傅作义的这支王牌35军实力有多强,远远超出中队的平均水平。
如果说怀柔一战规模不大,那么商都之战可以说是真正给35军正名的一战,中队第一次在抗战中收复丢掉的国土,就是出自35军的这一战。
而在后面的五原战役中,更是歼敌近5000人,创造了中队以低劣武器击败日军的罕见记录,尤其是35军并非主力,竟然打出了抗战史上为数不多的几次惨胜之一,确实令人称赞。
35军的一个营因为战功还第一个获得了“飞虎旗”(95团第1营),这甚至要早于南京方面的王牌74军57师的获奖时间,在杂牌军当中更是绝无仅有的战功,足见傅作义这支部队的实力。
见到傅作义和35军如此彪悍,这更加令阎锡山不放心,此时的杨爱源已经被他以升官为由架了空,那么就只剩下傅作义要处理。
当时的35军在名义上辖两个师六个旅,但第72师长驻山西,阎锡山干脆彻底让72师脱离35军的战斗序列,紧接着,阎锡山又把第73师的番号要走,另行组建,对于第73师所属的三个旅也以绥远财政困难等诸多原因而强行要求裁减掉一个旅。
如此种种,不仅傅作义无法接受,第73师的官兵们也产生了抵触情绪,经过抗争,阎锡山勉强同意只裁掉师部和其中的一个旅部,将原本的三旅六团制改为两旅六团制。
阎锡山虽然没有完全剥夺傅作义的兵权,但却达成了缩减兵力以及给傅作义提个醒的目的,可却没想到此举坚定了傅作义另起炉灶的想法,他现在所需要的就是一个机会,一个阎锡山顾不上他的机会。
随后不久,阎锡山率部向伪蒙军队展开进攻,取得百灵庙大捷,此战更是激发了全民抗战的信心,35军名声大噪,一时间成为国内追捧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