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藤萍老师推的一篇剧评《神坛下的告别》,碎碎念几句。
其实我看书的时候并没有太大感触,虽然也很喜欢这个角色,但一点也没有提笔写点什么的冲动。
书花唯二打动的我片段都是在地牢里,一是见角丽谯的那一句“你又何尝不是受苦了”,二是对玉蝶和青术说“那又有什么大不了的?有什么值得以命相搏的?傻孩子。”
再一个就是与乔婉娩相识的时候,他在草地里拔蜡烛的片段。当时我的感觉是,这个作者好会抓细节,却不是,这个人物多么有魅力。
对我来说,书花的魅力落在俯视众生的神性上,而且比起‘渡尽众生’的佛性,更接近于‘无为逍遥,顺天承命’的道家风骨。
可能藤萍老师一开始就是想塑造这么个长者、达者的形象,也确实不适合有什么CP。
书花跟我本人的三观差距太大了,属于能远远欣赏一下,但实在无感的那种。
书一直在说“放下”,书花从一出场的时候就把什么都放下了,直到结尾也不过是终于走向既定的结局。
全书真正关于‘放下’的阐释,只有种萝卜那一段自白。
确实那段词是神来之笔,用了一整部书做铺垫然后爆发开来,会有震撼的观感。
然而究竟什么是‘放下’呢?
书花不在乎生死,完全看开荣辱,不在乎过去作为李相夷的一切,也能接受最后自己以疯疯癫癫的躯壳活在人间。
但他本身是必死之身,也确实没有遇过浓烈的牵挂,可以说作者安排了这样一个围绕主角而转的世界,全世界都在主动成全他的放下——书里的配角没有那么可恨,但也没有生出别的魅力,他们没有恶意背叛李相夷,也没有奋力去挽留他,更没有人挽留李莲花。
然而许多人的处境明明不是这样,却觉得他这种状态很好,并且带入到自己的‘丧’里,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说实话我是有点反感的。
所以我也很不喜欢“但我今日寻常死,唯留他人意不平”这句。对我来说人活在世上受他人恩惠,有感情需求,就不能全然活成自己,人本身也是流动的。
为了‘活成自己’而拒绝与任何人建立亲密关系并不是一个良好的生活态度,我是这样想的
然后是剧,剧本反而是在剧之后看的。
剧花就太惊艳了,很多书粉不喜欢的地方恰恰是我最喜欢的——很多剧评觉得成毅老师演出了李莲花和李相夷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很了不起,但我从剧里看到了五个完全不一样又一脉相承的角色。
第一是白衣李相夷,从云隐山出师到跟师兄争吵之前,一腔热血而不显狂妄,更多的是一种孩子气的天真。包括他戳破师傅的酒葫芦,给心上人送糖的小动作,在贺家毫不客气地打断师兄发问时的表情,这些应该是演员的设计。
第二是红衣李相夷,做四顾门主跟下属离心的那段时间,有了一种上位者的威严和居高临下。若按书与剧本的原意,这里应该让观众感觉到的是李相夷的狂妄,但那跟十五岁的李相夷又差距太大了。
而成毅老师的演技让我感觉到他身上的烦躁,这就非常地绝。明明说着绝情的话,却不是“你们为什么都这么拉胯”,而是“你们为什么都不肯懂我”,就是色厉内荏之外还有点委屈,跟东海之战后回四顾门那场戏接在一起,真的有相夷宝宝的感觉。
第三是与旧事割裂、白衣相夷复苏的李莲花,也就是灵山和玉城阶段的剧花。他在远离江湖之后真的生活的很好,狡黠而鲜活,让人觉得放掉四顾门主带来的责任以后,相夷宝宝长到多大年纪都是这个样子的——他就算没了武功,还是可以凭借聪明的头脑无往不利,局面永远在他的掌控下,他可以随心所欲扮猪吃虎,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是因为他们的境界低他太远了。
这内核倒是很像书花,但比书花多了分少年气。他并没有丢掉李相夷的一切,反而把云隐山上的少年找回来一点点。
看到方多病这样肖似自己当年的热血少年,会一边炫耀一边提点。
笛大盟主知道修罗草,他居高临下点评一句“还有点见识”,言外之意是比我还是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