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边是古人的插秧。他们衣着朴素,有的衣服上还打着补丁,同样挽着衣袖裤腿,在泥泞的田地里插秧。
这是荆咕找得最近的插秧动图,在现代农业机械普及的年代,除了极少数田地太小或者地形原因不适合用播种机插秧机,大部分都已经是机械耕种。
如果不是发型明显不同,荆咕觉得甚至都看不出现代跟古代的差别。
但是对古人来说,很明显。
“诗圣,他们叫我诗圣!”杜甫听到天幕的赞赏,激动地胡须颤抖。
原来他凭借诗歌青史留名了!
对了,太白兄呢,他都留名了,太白兄更有才华,他是什么圣?
农人也很激动:“我们插秧都被写进诗里了吗?”
“是哩,还流传到了后世!”
“后人也用我们的插秧法哩!”
“后人都长得很好,高高大大的。”
“后世的稻米一定产量更高,所以都吃得好!”
农人们语气里带着羡慕。
不看衣着,单纯看气色,吃不饱时的面黄肌瘦跟营养充足时的头发油光水滑、肌肤充盈饱满完全是两个状态。
古代农人一眼就看出那些同样在插秧的百姓没怎么饿过肚子,就连插秧时的力气也很大,没有他们那样累得随时想瘫倒在田地里的疲惫。
杜甫从对李白未来的称号的猜想中回过神来,安抚百姓:“我们学着天幕的种植方法,一定能收获更多稻米,我们的后代也能吃的更好,就跟天幕里的人一样。”
村人没有怀疑他的话,齐齐点头,看着杜甫的眼神满是敬佩:
这可是诗圣啊!圣人呢!
圣人说得话怎么会不对,绝对都是对得!
【宋朝时期,迎来了新的高产水稻——占城稻,占城稻的口感不如华夏传统的糯稻和粳稻,但是一年两熟甚至可以二熟,生长期更短,产量更大,很适合地少人多的宋朝】
湖北荆门,陆九渊正在汇报推广早稻的过程:“江东、西,田分早晚,早田者种早米……”
——这位陆九渊,就是“陆王心学”的“陆九渊”。
江南,李纲同样正忙着写奏折:“本司管下乡民所种稻田,十分内七分并是占米。”
占米,也就是占城稻,宋徽宗时期在江南已经普及到了十分之七。
这位李纲,正是抗金名将、在靖康之耻时组织东京保卫战的名相李纲。
在还没有高升,只在地方为官时,这些历史书上的名人矜矜业业在田间监督种植,造福当地百姓。
北宋时期,赵匡胤听到天幕提起稻米时,恰好在宫中吃着白米饭,他一想到前朝的帝王可能都吃不到这么香喷喷的稻米饭,顿时心情好极了:“还是稻米好吃嘛。”
“就是不知道那占城稻味道怎么样。”天幕提到的占城稻赵匡胤都还没吃到呢。
占城稻的推广,得等到宋真宗时期。
到了南宋,占城稻已经普遍种植,并且能达到一年两熟。
酒楼里,两位相约一起吃饭赏天幕的富户闻言议论起来:“占城稻产量高是高,但是难吃。”
另一位富户摇了摇头:“百姓有得吃就不错了,哪里还顾得上好不好吃。”
友人问道:“那你吃吗?”
富户嘿嘿一笑:“这新玩意让给百姓吃,我就吃祖宗传下来的米好了。”
友人呵呵了,说得好听,还不是不愿意吃。
占城稻的口感一直不被宋人接受,因为都觉得难吃,占城米在南宋时期一般是贫民吃,贵族富户还是宁愿吃传统的糯稻和粳米。
【李隆基时期,为了鼓励耕种,在皇家花园种下冬小麦;到了宋仁宗赵祯时期,皇家花园里种植的农作物就变成了水稻】
【农作物的更替说明了政权的交替,也象征着华夏的经济文明中心从北方来到了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