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斜阳夕照,一阵春风拂过,带起片片桃花飘落。
马蹄声在众人耳边响起,一辆低调又不失优雅的马车向前驶来,卷起小片尘沙,惹得两旁的人掩袖遮了遮,所过之处皆留下两道不深不浅的车辙。
崔嬿将重心倚靠在马车侧面,双目紧闭,时而眉头紧皱,时而弯唇微笑。
梦中,过往种种一幕幕浮现在脑海。
“公子?到京城了。”
车夫的声音将她从梦中唤醒,她眼中氤氲着水汽,纤细的手指轻轻拭去眼角挂着的泪珠,本是束起的乌发,因着方才小憩的缘故,有几缕青丝零零散散贴着她的脸庞。
她挑起马车帷幔的一角,暖阳透过车窗洒在她冶丽的面上,散落的秀发随风飘起。
回想起适才梦中的场景,低声喃喃:“时隔六年,终是重回故土。”
昔日父亲含泪将她送往冀州崔家,谁料半道便听闻户部尚书崔章志因挪用军饷下狱,自缢于狱中。
那时她虽只有十岁,但也不是不喑世事。
尽管知晓此事必有蹊跷,却也不敢轻举妄动,再加上大伯也叮嘱她,时机未到时,莫要参合往事,于是她在冀州一待就是六年,亦做了六年冀州崔家次子。
崔嬿也不知所谓的时机究竟是何时,只是时不我与,恰逢京城三年一度的殿试,她想,时机也该到了。
她放下帷幔,在马车内静坐了片刻,待心情稍稍平复,才躬身走到车厢外。
车夫早已将马凳布好,在马车旁候着,见她探出身来,随即伸出手搀扶着她,待她站定,才从木板夹层摸出一个不起眼的匣子。
“公子,老爷特地交代,待公子到达京城时,将这个交由你。”
崔嬿接过时掂量了一下,约莫有八九斤重,打开一瞧,二十根金条赫然出现在眼前,衬得她脸颊都泛着金光。
“老爷说,咱们冀州崔家,从未出过文人雅士,不能替你铺平前路,但好在世代经商,若是公子不够用,大可书信一封,予取予求。”
“公子,珍重。”
她莞尔一笑,轻点着头。
少女身姿挺拔,神采奕奕,伫立在槐树下,目送着马车返程远去。
崔嬿不急不缓地走至城门前跟在众人身后,等待着官兵盘查。
看着前方一时半会应该也轮不到她,索性四下观望着。
不过六年光景,她竟有些认不得这京城了。
城门之下,三两结伴地蜷缩着一群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流民,他们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吃食,脸上洋溢着笑。
崔嬿站的距离不远,他们说的话,尽数收入她的耳朵。
“沈世子真是大好人!如今这世道,也只有他愿意赏我们一口饭吃!”
“谁说不是呢!要不是沈世子,我怕是饿死在哪个犄角旮旯都无人问津。”
“天家的哪一粒米不是我们种出来的?如今他们吃的是山珍海味,哥几个倒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嗐!这话你都敢说!让那些个趾高气扬的官爷听见了,不怕掉脑袋?”
崔嬿思索着“沈世子”是何方神圣,半晌才记起这号人物,似乎是沈相之子,名唤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