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见面之后不久,妈妈和温叔叔就结婚了;妈妈带着她搬进了温叔叔的家,将女儿的姓氏也改作了“温”。
温昕笑了笑:“我是从那个时候起,才开始叫‘温昕’。”
一家四口的重组家庭,一开始不是没有尴尬和矛盾的。
温昕对温叔叔没有太大的意见,最多只是日常相处上略微拘谨了一些;妹妹温暖却对新妈妈很有意见。
她和妹妹第一次为此打架,是在小学要求孩子们签家长回执单的时候。
温叔叔在忙,妈妈将两个孩子的回执单一并签了,妹妹却突然爆发。
“你不是我家长!”妹妹尖叫着抢回回执单,“你不是我妈妈!”
妈妈愣住了。
温昕看着妈妈脸上浮现出的难堪,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就和妹妹厮打起来:“你给我妈妈道歉!”
回过神来的妈妈和闻声而来的温叔叔赶紧将两个孩子分开。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两位家长分别教育两个孩子。关起门来,妈妈对温昕说:“妹妹小,不懂事,你让着妹妹一点。”
温昕坐在床边,并没有哭,甚至都不是委屈。她只是不解地看着自己的妈妈,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为什么她骂你,你还要忍着?”
妈妈伸手揉了揉脸,疲惫地说:“你还小,你不懂。”
其实,怎么不懂呢?
小孩子比大人想象的懂得多得多。更何况是早慧的,能够问出“你是不是我的新爸爸”的温昕。
温昕向顾世鋆说起这件小事时,轻轻地笑了一声。
“那时候,”她说,“妈妈以为我不明白。但其实我心里是明白的。”
妈妈是身无长才的家庭主妇,丈夫去世,她的天便也塌了,自己带着女儿,只有六神无主,惶惶不可终日的份。
她嫁给温叔叔,得到温叔叔的经济支持和庇护,得以养活自己,养活温昕,对方当然并非不求回报;温叔叔最大的交换条件大约便是:妈妈要对妹妹温暖好。
温昕曾经亲耳听见温叔叔略带歉意地说:“暖暖一个小姑娘,成长过程中,没有妈妈,还是不行……还请你多多担待了。”
“所以,”温昕笑着摇了摇头,“那时候,妈妈的第一要务,永远是要妹妹过得好。”
食物要做妹妹爱吃的,衣服要买妹妹喜欢的,兴趣班要报妹妹选择的。
有的时候,就连温叔叔也觉妈妈做得太过偏心,会刻意地补偿温昕;妹妹有的东西,温叔叔也会给温昕同样地买一份。
温昕愿意领温叔叔的情,但她从来没有对温叔叔说过,那些都是妹妹喜欢的东西,不是她温昕喜欢的东西。
“但其实,”温昕说,“那些物质上的东西,我不是很在乎。”
她说着,有些出神,“我最在乎的,是妹妹永远对妈妈的付出不领情。”
在小温昕眼里,妈妈小心翼翼的讨好几乎可以称得上一声“卑微”,然而妹妹对妈妈始终横眉冷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不要你管!”
温昕说到这里,有些怅惘地叹了口气。
“有一段时间,”她说,“我真觉得妹妹会一辈子讨厌妈妈,这个家永远不会好了。”
顾世鋆默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只能低声地说:“日久见人心。也许妹妹长大一些以后,会慢慢好的。”
温昕却微微地摇了摇头。
她向顾世鋆靠近了一些,将头枕在他的颈侧。
她慢慢地,一字一句地说:“上初中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好了。”
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温昕这样说的时候,语气这样沉重。
顾世鋆察觉到她的不安,伸出手去,轻轻地抚了抚她的肩头。温昕握住了他的手。
“我初二那年,”她说,声音微哑,“家里发生了……一件意外。”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