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昭这才想起小孩身后那一篓柴火。他喊住正要离开的双儿:“你们这柴火也是要背出去卖的?”
双儿点点头:“是。前些时日砍了树,现在树枝也干了,家里用不完,就背上街换点油盐。”
时昭道:“你这柴火我也买了,你出个价?”
看到双儿背起孩子的大背篓,时昭才算明白为什么刚才双儿会把木头便宜一点卖给他,大概也是不想孩子这么辛苦。
双儿背着背篓,犹豫道:“时家哥哥,你真需要这柴火吗?”
毕竟时昭家也就住在这山脚下,山里人家一般都不会买柴火的。这柴火都是镇上、县城没山林、不用做农活的贵人才会买。
刚才时昭已经给了他卖的木头一个好价钱,他不能让别人因为同情他就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时昭道:“真的需要。你也知道,我刚回来不久,很多农活都还没上手,这上山打柴,还真不太会。”
其实现在时家柴房里,堆了满满一屋子柴火,够他们家烧几年的了。那些柴火,都是此前家中修葺房屋砍的树木的枝桠和剩下的边脚料。
时昭爷爷辈起,时家就开始发达,但那也只是凭手艺赚钱发家;父亲时鸿一飞冲天,直接从从山村里飞出去吃了皇粮的事,这条山路进去的人家都知道。
虽说现在时昭因家境败落回乡,但想着他一个少爷回家,不会打柴好像也很合理。
双儿这才比较放心,但说到价钱又开始局促:“给五文钱吧,不知道多不多。要不您看着给。”
时昭看着这双儿如此劳苦,一颗树木长大,砍伐,晒干,又要扛出来买,自己还多给了点才六十文钱,加上这柴火才六十五文。
而父亲健在时,自己当初在青州府和那群纨绔游手好闲,一出手就是几十上百两银子。那些钱,随便花出去一次都够这些底层百姓一家子吃喝一辈子,甚至几辈子有余。
想起往事,时昭越发愧疚、自责。难怪父亲那会说自己没吃过苦,不知天高地厚,狂妄无知。如今看来,父亲说的每一句话都没有错。
只是父亲已经去世,自己再也没有办法跟他当面认错。
时昭道:“好,那就五文。以后你有柴火了,也给我送来,我就不用去山上打柴了。”
“好好。”年长的双儿赶忙道,“时家哥哥,你家柴房在哪里?我帮你把柴火背进去。”
柴房里满满的柴火,让他背进去岂不是露馅了。
时昭对双儿道:“这样吧,你把柴火先放在这里,待会我自己拿进去。因为我还要在这里买木头,走不开。”
那双儿也不怀疑有他,可能也觉得自己这身穿着不好意思进入别人的家中,便道:“好好。”
时昭又问他:“你上街这背篓要用吗?不用的话,就等你回来的时候再来我家拿。”
那双儿赶忙道:“没事,没事,我就给孩子买块布料回来做衣服。也用不着背篓。”心里想的却是,到时买了物什,在街上找几根稻草绑着也不碍事。人家都买光了自己的东西,这点不方便也没什么。
时昭想起这双儿说要上街给自己孩子买布料做衣服的,遂对艾叶道:“去吧咱家的竹篮拿出来借给他一下。”
那双儿没想到时昭考虑得这么周到,拿着时昭借给他的竹篮,千恩万谢的走了。
那对双儿父子走了,时昭心绪却久久难平。两人也没再练字,而是聊起刚才那对可怜的父子来。
“哎,想不到荷塘村还有这样贫穷的人家。”艾叶叹道。
他虽然从小在牙房长大,没少干活,但牙房要指着他们赚钱,穿着上到不算太差。而且触目看到的都是繁华,真没见过过得如此穷困,比自己过得还差的人。
等他被时家买回之后,就更没过过这种苦日子了。即便是卖身奴仆,时家也还会发些月钱给他们零用。虽然比雇的仆从少,但比很多大户人家的卖身奴仆和底层百姓日子过得都要好。
艾叶说着望向自家少爷,有些难为情地:“少爷,我可不可以把之前在时府的小厮服送给小荷穿?我没扔。”
说完艾叶又懊悔起来:“方才也忘了问问他们住哪里。”
之前遣散家仆后,时府散了,也没有必要再穿制式仆从的服饰,时昭就让艾叶把时家仆从的装束丢掉。没想到这孩子舍不得,竟然一直留着,还带来水城了。
“那便送给他吧。他们现在应是去了麻旺镇做衣裳,等下总要回来的。”时昭忍不住笑话艾叶,“别忘了,他们的背篓还在咱们家呢。”
虽然县城离他们这里更近,但县城的物价肯定比镇上贵。以那对双儿父子的条件来说,他们肯定更愿意去远一点的镇上买布料。
“对哦,我差点忘了。谢谢少爷。”
艾叶欢呼起来,喊完突然想起:“少爷,幸好刚才小荷的娘父看到靠在院墙上的木头主动过来问,不然我们都没留意到他们走过。要是有个幡子告诉大家,我们这里收木头就好了。”
时昭听了这话,心头一亮。
他忽然觉得自己好傻,搬张桌子一直坐在这里等,见一个问一个,还有可能因为疏忽或者看书忙别的事漏问人。
为何此前就没想起写一张纸条张贴在围墙上呢!有卖树的人走过,便可自行前来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