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希提出的荒谬政策安平帝略微思衬之后还是给否决掉了,这个口子不能开,历朝历代还没听说过明面上百姓就能买官藳爵的,但是钱财的确是当务之急≈iddot;≈iddot;≈iddot;≈iddot;≈iddot;≈iddot;
起先安平帝的确一听就想让子希滚出去不提,甚至他还想看看子希的脑袋是什么做的,这样冒天下大不为的东西也敢在他面前说,但是惊怒之后细想,却是深觉其中巨大的利益,在知道风险很大的条件下,安平帝仍然是克制不住自己的意动,整整半月,安平帝都在仔细推敲,最终他还是没能抗的住子希画下的‘惊天巨饼’,半信半疑的同意了子希的文臣改革,在新令中添加了一项,就是将‘神甲通币’作为文臣吏治考核的标准之一。
‘神甲通币’是一个称谓性的货币形式,若如子希所言,改革之后,几年之内天下钱财将尽皆流入国库之内,至于其他的弊端,等接了燃眉之急大可以徐徐图之。
若是安平帝担心动摇朝廷根基大可以缓慢进行。
这才是让安平帝最终同意的一点。
九月新秋凉,细雨给治安带来了一层淡淡的寒意。
一个月后,子希在朝堂上提议,让文武百官明争暗斗的半个月的法令还是实施了。虽然说的颇为内敛——将新令中的要策作为文官考核的指标。
各国都有议论声,而大都朝反而是雷声大雨点小。
经过显渊殿下撂挑子不干的那段时间,满朝文武百官皆是很明白他不在的后果
不说一团糟,也是大大打乱了各部门的节奏。
他们同时意识到≈iddot;≈iddot;≈iddot;≈iddot;≈iddot;≈iddot;子希已经不是几年前他们可以任由摆布、空挂着名头的小殿下了,他现在身负要职,一举一动皆是能动摇到大都朝。此举虽然议论颇多,朝中也分为两派,但是圣上都同意的情况下,反对的大臣们根本没有了置喙的余地,疑惑他给安平帝灌了什么汤的同时,只能私下愤愤地骂一句:滑天下之大稽,迟早他要自食恶果,到时候有的是天下人戳他的脊梁骨,看他如何自处!
不过除了这些只敢私底下骂的大臣们,世家和最该反对这政策的寒门学子竟然没有翻起太大的水花。而天下普通出生的学子中,反对声最大的的是一些老儒生,其余的竟然就这么悄无声息了。
一时间众大臣都有些犯疑。
——其实他们若是往深想就知道原因了。
门阀世家再大又能怎样,还不是依附着皇室,如今皇室中话语权最大的人都同意了,他们若是闹大了岂不是给自己招惹祸患吗?而且归根究底只要出点银子便罢了,他们有的百年家底,尽管有些拮据也不是拿不出来。
而寒门学子,大臣们不知道的是,子希早就做好准备了。
这个早,甚至是早在子希面见安平帝之前。
经过刘启山从中联系,以治安的首富沈晚才为首,各地乃至江南一片的富商被请进外表其貌不扬的小楼。
此楼看起来不大,地段也是稀松平常,知道的人却懂其中门道,此乃杏花楼,取名自前朝文人的一句诗——杏花楼里杏花影,古今人相印。
暗含去旧迎新之意。
被保留下来之后被遗落在不起眼的巷子里面,甚少有人知道此处的来历,唯有前朝的一些遗孤喜欢坐在临窗的地方小酌几杯。选在这个地方本是恰巧,却大概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事情应了酒楼的深意——不消片刻就达成了皆大欢喜的局面。
这些富商们心思活络的很,知刘启山与朝廷走的近,推行新策不说十全十的把握,至少也有分,加上沈晚才不遗余力的游说,没怎么犹豫就同意了。
而后是最关键的,清贵学子们。
本来是最难缠的一环,子希暗中操控时只说了两个字:利诱。
若把这当成是麻烦事,只会像九连环一样难解,不若换个角度,把这件事当作买卖便成。
学子骨子里面傲气不假,但终归是需要吃饭的,为五斗米折腰的多得是,手下人心领神会,已经是子希暗线的沈晚才生得一张好嘴,见面先是一番恭维,随即把好处说的天花乱坠,直接让一众学子听愣了,想插嘴都无处。他们来之前已经做好了准备,哪怕再怎么威逼利诱,他们也绝不会就范。
但是见面之后他们就发现想法错了。
沈晚才并非一味的只会用金银等庸俗之物,读书人最在乎的是什么他拿捏的死死的,说出来的许多好处他们根本就无法拒绝,再加上他们推崇的刘启山也打侧边鼓,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意思很简单,听话以后少不了你们的好处,要名声有名声,要钱财有钱财,若是冥顽不灵的,以后真一辈子不幸落榜也别怨天尤人。
这样一来,基本上骨头硬的软的都坐不住了。
时局如此,与其两袖清风却两边都不讨好,不如与商贾站上一条船,还能落得个为国为民的名声,何乐而不为。事已至此,就算有腐朽的酸儒激烈反对,声音也被淹没在浪潮里面了。
争议颇大的的政策就被子希润物细无声的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