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修濂返回县衙,在衙役们的威武声中,升了堂。
报官的是名中年男子,约莫四十岁上下,锦衣罗缎,身材肥硕,一看便知是个有钱主儿。
宋修濂要他将案情的前因后果细细述来。
原来,此人姓柳,是一名在新安府行商的生意人,人称柳老爷。前段时间听闻芜县扶贫减税政策,他心向往之,便举家迁了过来,在此地落家为安。
他是七日前迁来的,刚搬来就遇了几天暴雨。昨日天气放晴,他本想着外面散散心,好不巧家里幺子起了病,手忙脚乱一整天,夜里终于得会儿安生。今早起来,下人却来禀,说小少爷不见了。他心里咯噔一下,慌忙着人院里好生找着,最后在后院的一枯井里发现了孩子。
当初他买这处宅子时,宅院倒也收拾得干净,唯独后院,荒芜废弃,无人光顾。他本想着过几日着人拾掇一番,孰料他幺子今早却闯入进去,一个不小心,脚下落空,跌入枯井之中。
那枯井上面长满了荒草,荒草覆盖,若非幺子的哭喊声自井底传来,他都不知这疯长的野草之下竟掩了口枯井。
他赶紧叫人下井把小少爷捞上来,不料人刚落入井底,就“哇”的一声哭喊道:“老爷,井下有人的尸骨。”
他听着,心下惊慌,不过很快就镇定下来,井底之下有几具白骨也算常事,做不得大惊小怪。他着人丢了捆绳入井,不一会儿,家丁抱着他儿子一同给捞了上来。
家丁吓得不轻,他儿更是烧热缠身,昏迷不醒。他请了大夫好生医治他儿,而后马不停蹄来到县衙,将后院枯井藏尸一事报知官府。
宋修濂听他陈述罢,问道:“那几具尸骨现在何处?”
柳老爷身胖,稍一动就觉着热,他拂了把额上的细汗,方答道:“禀青天大老爷,还在枯井里。”
宋修濂就说:“走,你带路,去看看。”随后,他带着师爷,一名仵作,以及几名官差去往城中心柳老爷的家。
到了柳老爷家门下,周师爷惊讶:“这不汪怀良的家吗?”
宋修濂看着门匾上“柳宅”两个字,问:“汪怀良是谁?”
周师爷回道:“十多年前芜县一首富。九年前,那场洪水…”边往里走,边给宋修濂讲述九年前一事。
九年前,也就是兴和十三年,芜县发大水,大水冲刷了十三个村庄,两个镇子,六千余人丧命于其中,尸骨无存。此事给当时的朝廷引起不小动荡,皇帝亲派人来赈灾救济,减免赋税,好生抚慰伤亡人员,民怨才得以平息。
芜县因此灾难大受重创,民生凋敝,人口锐减,好几年都休养不过来。天灾可怕,芜县又多天灾,许多人因此一事搬离了芜县,这其中便有汪怀良一家。
汪怀良系当时芜县一首富,手下良田产业不计其数,若非那场洪灾,他此生定是要老死于这里。只可惜,事与愿违,他手下百亩良田与两个磁窑厂均为洪水冲毁,天灾无可避免,他怕再遇,横一横心,举家搬迁走了。
他一家子虽走了,房屋却并未变卖,想是以后还要回来再住?
周师爷给宋修濂讲述着陈年往事,不觉间,入了柳家后院。一路行来,入眼之处,青砖黛瓦,庭院明净,草木笼香,一派江南烟雨好风光。他心想,这汪怀良既是把房屋卖出去了,想必是不回来了罢。
后院枯井周围的杂草已被柳家下人除却干净,宋修濂一到,即刻命人下井捞尸。一架软梯入井,紧随着两名官差扶梯而下,不过一会儿,几具骸骨便被捞取上来。
宋修濂数其头骨,大小不一,整整七具,心下不免大惊,究竟何人作案,竟杀了这么多人。仵作上前验尸,七具尸体,其中两男二女,一男童一女童,及其一名婴儿。
根据其尸骨长度及其密度,仵作推测,那男童女童约莫五六岁,婴儿大概一岁左右。至于那二男两女,他也给了个大概判断,二男:一男六十岁上下,一男四十岁左右;二女:一女四十岁上下,一女差不多二十岁。
仵作将其所验断一一汇禀于宋修濂,站于宋修濂身边的一负责文书工作的小吏便将其一一记录于簿子上。
宋修濂沉思,照仵作这般说,这七具尸体极有可能是一家人,一家人齐被投入井,想来是为仇怨所杀,可究竟是何仇恨,凶手竟连一个婴孩都不放过。
“大人,不妙啊…”
就在这时,周师爷突然来了一句,宋修濂侧过头,说道:“先生有话直说。”
周师爷道:“大人,如果小人没猜错的话,这七具尸体极有可能是汪怀良一家。”
宋修濂又一惊:“先生不是说,汪怀良一家迁走了吗?”
周师爷面无表情道:“或许并没有走。”而是被人杀害了。他似是想起什么,忙将目光转向柳老爷,“柳老板,卖你房屋的为何人?”
柳老爷神思尚在七具尸体之上游走,听他这么一叫,慌忙回过神,答道:“师爷稍等,容我叫管家来一问。”买宅院一事,全由他家管家负责,他不曾参与其中。只是,这才刚搬来几天,就遇上井底藏尸一事,着实晦气。
很快,在下人的差请下,管家一路小跑着来。管家将一纸房契与他家老爷看,柳老爷看了,见契纸上卖方落款处写着:秦先玉,上面有两个手掌印,以及官府的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