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鬼吹灯》盗墓手记嘛?
8月初,斗鱼公司和桌游店所有员工收到老板的不记名调查问卷。
答案出乎杜莹莹意料:
公司里面,80的男生看过看过其中一本,70的的看完了,60的不看也听说过;女生就少多了,只有13,爱看《盗墓手记》,剩下的大部分听说过。
祝杰、周立博都看过,且沉迷过几年;大何小余小孔也都看过,兴致勃勃,“莹莹姐,要做新主题包间了吗?”
覆盖率这么高吗?她惊叹。
换到车间档口,一下子不行了:
赵师傅压根没听说过,芬姨也茫然不解,钱师傅家里有(儿子买的盗版书),廖师傅看过,口沫横飞的说“闹鬼的”,负责食材的徒弟看过两本,说,没结尾。
读者年龄段的问题,80后90后看得多,中年人就不行了。
杜莹莹在初、高中群和大学群问了问,果然看过的不少,同样男生居多,女生感兴趣的没几个。晏子老公爱看,带着晏子也看过,小白夫妻也是。
换到研究生群里,反应就不一样了:
吴胖子:哎,杜总也感兴趣啊,有意思着呢,我早就说,你那个店里应该弄个盗墓主题,必火!
杨班长:以前看过,《鬼吹灯》写的跟真事似的,我一直以为作者是个60年代的知青,知道很多那个时代的事情,语感有了,口号也有了,加上神神鬼鬼的,感觉就到位了。
之后洋洋洒洒1000字的读后感,从各种角度分析《鬼吹灯》的优点缺陷,在群里刷屏。
覆盖面这么广?开间密室一定可以挣钱。
杜莹莹去书店逛逛,正值暑假,小说区人满为患,不少学生围着两个书架,人手捧着一本。过去细瞧,《盗墓手记》整整齐齐7本,店员说没有完结;《鬼吹灯》厚厚8本,已经完结了。
她打电话给丁悦悦,后者关注点在于“你快看看,盗墓手记出到几了?”,听她说“只有1-7”,惋惜起来:“还没有啊!年底盗8就出来了!”
看起来,小女生对《盗墓手记》感兴趣,《鬼吹灯》就一般般了。
一口气买两套,沉甸甸的,几乎提不动,幸亏开车来的。
上一世,马浩宸也迷恋《鬼吹灯》,买回全套小说,过几年拍出《寻龙诀》,带她和女儿去捧场,回来夸了一路,评价夏雨演技真好,舒淇不像,她觉得,陈坤够帅~
《盗墓手记》嘛,马浩宸看是看了,电影也捧场了,回来骂了一路,这玩意拍的是个啥?杜莹莹感觉,看了一部滑稽的奇幻片。
回家细读,《鬼吹灯》杜莹莹是看过的,捧着《盗墓手记1七星鲁王宫》从头读起。
开场是一群自称“土夫子”的长沙盗墓贼,墓穴遭遇血尸,看起来团灭了。之后主角登场,杭州土著,年纪不大,人称小三爷。
同乡啊!杜莹莹顿时有了代入感。
晚些孟卓然回来,把打包的餐盒一放,冲个澡出来,打开冰箱拿啤酒,进书房一看,“哎呀,杜总学习呢?”
企业管理书籍?还是提前应付下学期的课本?
再一看,盗墓小说。
“你怎么也看这玩意?”他好笑,“哄小孩的。”
杜莹莹头也不抬,“挺有意思。你看过吗?”
孟卓然拉着她,“我儿子才感兴趣,你这么大人了,有啥好看的,走,我买了烧烤。”
烤鸡,羊肉串,烤小鱼,大堆烤蔬菜,还有烤好的馒头片和玉米。孩子不在,两人想吃什么吃什么,日子过得惬意。
她拎起一串豆皮蔬菜,把游卡杜总的信息讲了,“你说,我开间盗墓主题的密室,怎么样?”
孟卓然第一反应是反对:“开什么玩笑,你一间店,一个公司,白天上课晚上带孩子,已经忙得团团转,哪还有空开什么,密室?”
2011年,密室概念大多数在好莱坞小众电影和动漫之中,70后直男没什么概念。
杜莹莹点点他,“研二课程少多了,研三就放假了,公司的事安排下去,店里隔几天去一次就行,要是当老板的什么都做,你们马老板早就累死了。再说,密室是一次性投入,像博物馆一样,开起来放在那里,雇个人收收钱,开开灯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