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这一辈子的她,根本不像上辈子那样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以至于她得到皇太极以身体需要调养为由召集各大铁帽子王、八旗贵族说‘八阿哥乃朕第一子’话语,指明要将皇位给苏清之继承的消息,已经很迟了。
皇太极本身铁血帝王,独断乾坤。
身体的确由于常年累月御驾亲征的缘故,暗伤陈疴,不好好保养的话,没有几年活头。其实大家都知道,唯一意外的就是,在海兰珠的影响下,人到晚年的皇太极居然不贪恋权利,居然有想法禅位,将皇位直接禅让给一个七岁大的黄口小儿。
这七岁大的孩子,都被意外的满八旗贵族们说成黄口小儿,福临那就更加小了,连七岁都不到,更加不是好的选择。也就大玉儿异想天开想放手一搏,结果根本没有出手的机会。
也幸好没有出手,不然一曲《凉凉》送给她。
不甘心又如何,反正皇太极只是病了又没死,还轮不到她一个困手后宫,还不受宠的女人有意见。
接下来,皇太极独断乾坤,任性定下苏清之为继承人,不日举办禅位大典的日期。三个月后,禅位大典以及登基大典同时举行。
苏清之虽说目前只有七岁,可个头方面却要高处同龄人不少。接近八|九岁的孩童,却看起来更有气势。不是皇太极那种不怒而威,而是芝兰玉树,不可小觑。
三个月后,一切都顺利过度。皇太极只给海兰珠冠上圣母太上皇后的封号,剩余的后宫女人,如正宫娘娘哲哲、大玉儿之流,则交给苏清之赐予封号,好施恩。
哲哲·科尔沁博尔济吉特,理所当然的母后皇太后,历史上凭借好运气将幼子扶持上位的大玉儿则是升级成太妃,给予的恩典是等她的儿子福临成年后,随他出宫建府。
要说大玉儿心中没有失落那是不可能的,可更多的却是怅然,却仿佛只要海兰珠在,海兰珠和她所生孩子会得到皇太极的深爱和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很快,大玉儿连怅然若失都没了。苏清之登基之后,除了按照皇太极的授意,大肆给皇太极‘留’下的后宫封位外,还给异母兄弟们封爵。
而和皇太极临带着海兰珠去承德避暑山庄之时交,留下的交代不同,异母兄弟们一律封王。只不过蒙古妃子所出的异母兄弟们,封的是亲王,而满姓嫔妃或包衣旗的庶妃所出阿哥,都是郡王。
老实讲,苏清之是真心觉得给蒙古妃子所出的阿哥们封亲王还世袭枉顾,却只给庶妃所出的皇阿哥封辅国公,所以呗,苏清之选择‘则中’一下,蒙古妃子所出的异母兄弟们封亲王,没有世袭枉顾;满妃庶妃所出的异母兄弟们封郡王,同样不会世袭枉顾。
如此则中,不管其他人是不是很满意,反正苏清之是十分满意的。
另外,历史上登上摄政王宝座的多尔衮,则和其他皇太极的得力干将,成为辅臣,辅佐少年天子尽快执掌权柄。性质上与历史上顺治去世之前给真·七岁登基的康熙所安排的四大辅臣一样,唯一不一样的,只是皇太极是禅位,而顺治则是痛失所爱又感染了天花,只能呜呼哀哉等死。
一个还健在,只是因为身体缘故离京;一个则是去世,将主少臣壮的问题交给中年守寡晚年丧子的老母亲孝庄文皇后,仔细对比,其实两者的性质看似一样,实则并不一样。
何况苏清之不是真正的小孩,不需要像康熙那样,要和上了年龄的祖母事事小心谨慎,步步为营。最起码,苏清之不会如康熙那样,为了皇位稳固,和老奸巨猾的索尼达成某种默契,迎娶赫舍里氏为后。
对于苏清之来说,不管是哪一世都不会有值得他牺牲自我,才能成就的霸业。
对于为帝者来说,婚姻只是用来锦上添花罢了,只有真正没有本事的人,才会利用姻亲关系登上皇帝宝座的废物点心,才会深以为耻,想将势弱时不得已的妥协完完全全的抹平。
公元1646年,是一个平年,这一年,正式改年号顺治。
是的,顺治。
礼部官员拟定的年号,意在‘顺利统治’,算是历史惊人巧合的胜利吧。
对此,苏清之看得十分平淡,倒没有寻常人可能会有的矫情。
顺治帝就顺治帝呗,仔细想想,还挺好听的。
接下来,大事件依然如历史所记载的那样,保持惊人的一致,哪怕苏清之比历史上的爱新觉罗·福临晚了两年成为顺治帝,如今是顺治元年而不是顺治三年。
2月,湖北郧阳南明将领王斌,率三千余人响应大顺农民军起事抗清。
以房县为据点,树明帅大字黄旗于老寨顶上,并设立中军旗鼓千把等官,占据了远近各寨。另外,王斌还派遣了儿子与李自成有过联络。
不过没有后文,估计没有达成利益上的一致。
到了三月初一,临近苏清之8岁生辰的时候,清郧襄总兵官王光恩发来捷报。王光恩调集重兵攻破王斌的大本营,擒杀王斌及三百六十余名抗清兵士。
随后不久,就任吏部右侍郎的金之俊奏请,说当变通明朝进士授官制,使得“政体人情,俱得其平”。
现在大清入关,一切规章制度都待完善,不光只有进士授官制度需要变通,想了想,苏清之决定听从文武百官以及以多尔衮为首的辅臣,按照历史所记载的那样,做出以下措施。
新过士除一甲外,二甲前五十名选部属,后二十名选评博中行;三甲前十名选评博中行,十一名至二十名选知州,二十一名至七十名选推官,其余尽数选为知县。
隔了数日,又下令举办开国以后的第一场科考殿试。
苏清之成为皇帝后,除荣升母后太上皇后的哲哲住慈宁宫外,其余嫔妃,包括大玉儿在内的太妃,都住在与慈宁宫一院之隔的慈安宫。
皇子阿哥们,除了如授封和硕武亲王的豪格以及刚刚成年不久,授封和硕舒亲王的叶布舒、授封和硕裕亲王的硕塞,都出宫建府另居外,其余未成年皇阿哥,哪怕都得了亲王、郡王位,都一起住进了东三所。
与之对应的则是未出嫁的格格们,都一起搬进南三所。只得成年之后,嗯,非必要和亲蒙古。
苏清之从来不觉得,两国邦交需要姻亲来维持,而是要看谁的拳头大。只要清朝廷国力强盛,态度强硬,完完全全可以要求蒙古每隔几年送女子入清,而不是大清回回大批量的送公主格格、乡君、县君和亲蒙古。
“对了,我记得嗯,我某一位妹妹,好像嫁给了吴应熊,好像是《鹿鼎记》中,建宁公主的原形。皇十三妹,还是皇十四妹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