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是好面!
但他可不会为了这个就被牵着鼻子走。
来到一旁的东厢房,王浩开了锁,把自行车推了进去。
户不落锁,是这个大院原先的规矩。
现在依旧是。
唯独他们王家例外。
起初还是易中海这个一大爷提出来的,并且通过道德绑架的方式在全员大会上通过,慢慢就成了四合院的一个规矩。
起因是街道倡导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并且在各个大院之间进行评优评先进,而易中海这个一大爷,就想效仿古代,在四合院里面营造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风气,所以要求大家都不能上锁。
一开始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但易中海的方式显然有些过于形式主义和矫枉过正,最后硬生生展成了他个人的功绩和权威象征。
不过这对大家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影响,因为院里头常年有那些不工作的妇女在,一旦有外人进来,迅就能引起注意,也不怎么怕遭外贼。
需要担心的也只剩下内贼。
也就只有棒梗这小子。
小小年纪,就已经是个中能手。
好在院里头平时都有人,棒梗没什么下手的机会,偶尔得手一两次,因为有易中海这个一大爷护着,没人能把他给当众揪出来,但最后易中海这个“老好人”也会出面擦屁股,自掏腰包给补上了。
每次都有易中海这个一大爷在前面顶着,大家知道闹也没什么作用,把自己的损失拿回来,也就不折腾了。
倒是傻柱屋里,成了棒梗最经常光顾的地方。
关键是明知道棒梗去他屋里偷东西,傻柱非但不阻止也不骂,还夸他聪明。
甚至故意在自己屋里头放一些好东西,引诱棒梗去偷。
王静以前就吐槽过,都不知道傻柱存的什么心思,这么教和“疼”孩子,也是够特么奇葩的!
这样不把孩子给教坏了才怪。
不知道,还以为棒梗是傻柱上辈子的杀父仇人呢!
对于这个,王浩倒能猜到傻柱的想法,无非就是借棒梗的手,以这种方式“接济”贾家,“帮助”他的秦姐。
这确实不是一般的脑回路。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也是不上锁的,不过后来被棒梗偷了一次后,因为他们姐弟俩一个上班一个上学,当时没人在家,左右邻居都不愿意得罪人,也没人帮忙说话。
至于易中海这个一大爷,因为根本就没人站出来指证棒梗,所以全程袖手旁观,直接当成无头案子来处理,最后也没有人给他们补上损失。
因为只丢了个水果罐头和吃剩下的糕点,当时王静没闹起来,只是自认倒霉,不过从那以后,他们家就成了院里头唯一一户上锁的人家。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易中海没少拿这个来说事,认为他们姐弟破坏了大院的规矩,明里暗里各种批评。
偏偏王静也不是能忍气吞声的主,刚开始吃了几次亏,后面都选择了反击和硬刚到底,易中海敢阴阳就直接怼了回去,更是让易中海这个歪屁股的一大爷落了好些次面子。
要不然易中海也不会对他们姐弟有那么大的恶意。
穿越过来后,王浩倒没怎么在意上没上锁,主要大部分好东西都收进了随身空间,也不怕人偷。
但现在不一样了。
房子花大功夫重新改造了一番,又换了上好的明清古董家具,真要有人上门,就算偷不走什么东西,光是搞搞破坏,也挺恶心人了。
这已经不是让对方赔多少钱,受什么惩罚的事情了。
到时候重新弄,还得费时间和功夫,更影响心情。
不过这锁也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真给撬进去了,坏了他的心情,那对方也别想好过,光赔钱肯定是不够的,能请对方吃个牢饭最好。
现在不比以前,前院的这些婶子和小孩,可都是他的眼线。
回屋放好自行车后,王浩看了看手表上的时间,这个点也懒得动手做饭,直接从随身空间拿了几个还冒着热气的包子出来。
随身空还有一些像这样的热熟食,主要是王浩早上晨跑回来的时候,顺路在早点店多买的,为的就是对付眼下这种不想做饭的情况。
把这几个包子吃完,王浩也差不多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