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朝堂上的喧嚣犹在耳边,此刻殿内却显得格外安静。
扶苏端起茶盏轻轻吹了吹热气,神色依旧温和,只是眉宇间带着一丝忧虑:“九弟,今日朝堂之事,虽有神弩之喜,但右丞相与御史大夫之位悬而未决,终非长久之计。依我之见,御史大夫一职,当择品行端方、熟谙儒家经典之士担任,如博士仆射叔孙通,便是不错的人选。其人博古通今,持身严谨,足以监察百官,匡正朝纲。”
扶苏推荐的人选,在意料之中。
叔孙通是典型的儒生,讲究礼法德行,符合扶苏一贯的理念。
将闾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并未直接反驳,而是问道:“长兄以为,如今的大秦,最需要的是什么?”
扶苏一怔,随即答道:“自然是拨乱反正,重塑纲纪,以仁德教化万民,使天下归心。”
“仁德教化固然重要。”将闾语气平静,“但眼下内有六国余孽蠢蠢欲动,外有匈奴虎视眈眈,新政推行阻力重重。御史大夫之职,不仅要监察百官,更要配合新政,肃清障碍,需有雷霆手段,敢于任事之人方可胜任。叔孙博士学问渊博,品行高洁,令人敬佩,但若论及铁腕肃政,恐怕……”
将闾没有把话说完,但意思很明显。
叔孙通那样的纯儒,更适合太平盛世,而非眼下这内忧外患的局面。
扶苏眉头微蹙:“九弟的意思是,要用酷吏?”
“非是酷吏。”将闾摇头,“而是能吏、干吏。在其位,谋其政。御史大夫手握监察大权,若瞻前顾后心慈手软,如何能震慑宵小,推行国策?至于右丞相之位,更是百官之首,辅佐国政,所需能力更非寻常。”
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与自己政见上的分歧。
扶苏倾向于用德行感化,稳固秩序;
而将闾则更注重效率和结果,手段也更为直接。
这并非私人恩怨,而是治国理念的根本差异。
“看来你我兄弟二人,一时难以达成共识。”扶苏轻轻叹了口气,放下茶盏,“此事关系重大,还是去请示父皇吧。”
将闾点了点头:“也好,正该如此。”
两人起身,一同步行前往始皇帝的寝宫。
越是靠近,宫殿周围的守卫越是森严,空气中也仿佛弥漫着一股若有若无的药味。
通传之后,两人进入寝殿。
殿内光线有些昏暗,巨大的帷幔低垂。
御座上的始皇帝气色似乎比往日差了几分,眼下的暗影即便在烛火下也难以完全遮掩。
他端坐的身姿依旧威严,但端起茶盏的手,指节却微微泛白,仿佛在竭力维持着平稳。
他看向两个儿子的目光锐利依旧,只是那深处,似乎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痛苦。
“儿臣参见父皇。”将闾和扶苏躬身行礼。
“免礼,坐吧。”嬴政的声音略显低沉,但威严不减。
待两人落座,嬴政开门见山:“朝堂之事,朕已知晓。格物院做得不错。”
他先是肯定了新弩之事,目光扫过将闾,带着一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