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那平静的水面下,一股由宗室元老、旧日勋贵和保守大臣们汇聚而成的反对暗流,在赵高势力的暗中串联下已然成型。
他们如同蛰伏的毒蛇,等待着给予将闾致命一击的时机。
格物院内,却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这里没有朝堂的勾心斗角,只有叮当作响的敲打声,炉火熊熊的烘烤声,以及偶尔传出的争论和惊叹。
奉命在外围监视的探子们,回报给各自上司的消息,却让他们越发摸不着头脑。
“禀报大人,那格物院里头神神秘秘的,整日里不知在捣鼓些什么。”
一个探子低声回报,“属下远远瞧见,他们弄了许多破烂树皮、烂麻布头,放在大缸里沤着,那味道……啧啧,隔着老远都熏人!”
“还有呢?”
“还有就是烟囱多了好几个,整日冒黑烟,听说是建了什么‘小高炉’,在试着炼铁。可那炉子小的可怜,炼出来的东西黑乎乎的,也不知有何用处。还有些人在摆弄各种齿轮、杠杆,奇奇怪怪的。”
这些消息传到那些反对派大臣耳中,更是加剧了他们的疑虑和鄙夷。
“哼!果然是奇技淫巧!”
一位宗室老臣冷哼道,“拿宫廷节省下来的钱粮,去沤烂树皮,玩泥巴炼铁?简直是胡闹!败家子!”
“就是!我大秦的钱粮,岂能如此挥霍在这些不着边际的玩意儿上?长此以往,国库空虚,必生祸乱!”
与此同时,宫廷用度削减令也开始严格执行。
一批批非必要的宫女、宦官被登记造册,准备外放或遣返。
上林苑的珍禽异兽开始被清点,准备售卖或赏赐。
一些习惯了奢靡生活的宫中人员,或是即将失去铁饭碗的宫人,心中充满了怨怼和不安。
暗地里的牢骚、不满,甚至一些小小的破坏行为,也开始零星出现。
就在咸阳城暗流涌动,各方势力都在观望、试探之际,将闾再次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
这一日,监国再颁新令——第四道政令:设立“举报箱”。
政令内容简单明了:在咸阳城各主要街区、官署门口,设立若干密封的木箱,称之为“举报箱”。
:无论是官是民,无论身份高低,皆可将自己所知晓的任何违法犯罪行为、贪污腐败现象,乃至危害大秦统治的言行,书写成匿名信件投入箱中。举报箱由监国府直辖,每日由蒙毅将军亲派的卫士定时收取,直呈监国殿下。
此令一出,整个咸阳城彻底炸开了锅,其引起的震动,甚至超过了之前的唯才是举和宫廷用度缩减令。
“举报箱?这又是何物?”
“听说了吗?监国殿下设了个箱子,让咱们老百姓去告状,还不用写名字!”
“真的假的?那岂不是谁都能去告官了?”
“嘘!小声点!这事可不好说。匿名举报,这不是鼓励人背后捅刀子吗?非君子所为啊!”
“话也不能这么说!那些贪官污吏,平日里作威作福,咱们小老百姓哪敢惹?有了这举报箱,说不定真能扳倒几个恶霸!”
市井之间,议论纷纷。
百姓们的心情复杂,既有对这种背后告状方式的不安和疑虑,认为这有违光明磊落的传统,又隐隐夹杂着一丝兴奋和期待。
对于那些曾经或正在遭受不公待遇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能够直接向最高层反映问题的渠道,一个直达天听的机会。
而官场之上,尤其是那些屁股底下不太干净的官吏,以及与赵高有所牵连的人,更是瞬间炸了毛,人人自危。